都更八箭齊發!臺北市推進危老重建,打造永續韌性之城
都更八箭齊發!臺北市推進危老重建,打造永續韌性之城
面對氣候變遷及都市發展等複雜課題,
都市更新是驅動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由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主辦的「2025TURA都更危老趨勢論壇」於3月30日舉行,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詹育齊處長發表專題演講,以「都市更新如何驅動永續未來」為題,詳細揭示臺北市如何以「都更八箭」為主軸,全力推動都市更新與危老重建工程,為老城注入新動能,打造韌性永續的未來城市。

詹育齊處長於「2025TURA都更危老趨勢論壇」發表專題演講論述「都市更新如何驅動永續未來」
在面對城市高齡化與建物老化雙重挑戰下,臺北市選擇以結構性改革代替零星補綴。詹育齊指出:「臺北市近兩年平均報核量高達134案,是過去8年年均量的2.3倍,都市更新從單點突破邁向全面開花。」
這場都市更新「大戰略」涵蓋政策鬆綁、行政加速、財務誘因與公共參與等層面,全力翻轉臺北的城市體質。

以都更減災強化城市韌性、淨零減碳綠色都更兩大策略驅動永續未來
第一箭:公辦降門檻
過去公辦都更意願門檻高達90%,導致許多案場停滯。為激活都市更新動能,臺北市將門檻下修至75%,有效降低進場門檻,促成更多案場推進。目前已累計受理19案、協助15案完成方案評估,其中信義區虎林街60巷、南港產專區單元2-25皆已啟動招商前置作業。
第二、三箭:民辦法放寬、審查速通關
民辦都更則透過《臺北市都市更新自治條例》修正,放寬商業區建築限制,並引入「單元與事業計畫併送」模式,大幅縮短審議時程。
尤其「都更150專案」與「權變小組提前進場」機制成效明顯:針對100%同意無爭議的案場,控管審查時程於150日內完成,已有19件案場受惠。
第四箭:危老排障礙
臺北市針對危老重建案件,大幅簡化行政流程,包括免除耐震複審、鄰地畸零地檢討、防空避難室檢討與鄰地同意書等,預估至少可縮短6個月辦理時程。
至今,臺北市累計受理危老案件已達2525件,佔全國六都總數的三分之一,大安、中山、士林區為核准最多的熱區。
第五箭:電梯加碼辦
面對高齡住戶無電梯之困,臺北市加碼補助電梯增設,將補助金額由250萬元提高至300萬元,補助比例亦自50%提升至60%。同時放寬申請資格,不再限於成立管委會者,解決舊公寓「有心無法辦」的窘境。
北投奇岩華廈即為範例,透過補助完成電梯裝設,顯著提升長者與住戶的生活品質。
第六至八箭:防災型都市更新專案、整建住宅專案計畫、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575專案計畫
針對海砂屋等高風險建築,臺北市啟動「575專案」,只要過半住戶同意,即啟動估價與整合流程,已有5案啟動申請。
防災型都更案則可享0.3倍容積獎勵,加速審議,必要時依法強拆。
同時,全市19處未改建整建住宅也展開二階整合,其中水源二三期、信維整宅等案,預計3年內推動超過千戶改建,為公辦整宅重建立下新里程碑。
綠色都更:從更新到永續的價值升級
臺北市推動「綠色都更」,不僅強化都市節能減碳,更將其轉化為容積誘因工具,包括:太陽能設施、綠屋頂、雨水回收、人行滲透鋪面等,最高可獲得30%基準容積獎勵。
以「玉成社宅」為例,其綠覆率高達180%、年減碳量72kg CO₂/㎡,成為東區低碳永續的示範基地。
而「水源二三期」更以聯合國SDGs為設計藍圖,涵蓋可食地景、全齡照護、智慧建築、再生能源、綠建材採購等,打造宜居、永續、智慧的社會住宅新範式。

臺北市都市更新政策以容積獎勵推動淨零減碳為目標
結語:從政策到生活,翻新城市的未來藍圖
都市更新不只是重蓋老房,更是重新定義城市生活。詹育齊強調:「未來的都市更新,將以人本、韌性與低碳為核心價值,透過制度鬆綁、科技導入與社區參與,共築一個宜居、永續的臺北。」
從老屋重建、加裝電梯到綠建築轉型,臺北市正以政策加碼、數據驅動與跨域合作,加速邁向「韌性永續首都」的宏圖大業。

臺北市更政策協助打造韌性及永續城市

中華民國都更危老重建協會第四屆理事長鄒靜雯頒發感謝狀,感謝詹育齊處長蒞臨大會精闢專題演講

詹育齊處長及與會嘉賓一起合影,齊力推進危老重建,打造永續韌性之城

詹育齊處長(中)與第四屆鄒靜雯理事長(右)、第五屆楊謙柔理事長(左)合影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