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屏東縣枋寮鄉保安宮:歷史、建築、神話與年度遶境的詳盡介紹

2025/04/03 11:27
19,692次瀏覽 ・ 12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屏東縣枋寮鄉保安宮:歷史、建築、神話與年度遶境的詳盡介紹

照片

記者張仁吉 屏東枋寮 專題報導


位於台灣屏東縣枋寮鄉的保安宮,不僅是當地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舉行的遶境活動,更是凝聚地方居民的重要盛事。本文將深入探討枋寮保安宮的歷史沿革、獨特的建築特色、主祀神明保生大帝的神話傳說,以及每年盛大的遶境活動,藉由詳盡的介紹,展現保安宮在地方信仰及文化上的重要性。
 

照片


信仰的起源:歷史沿革與建立

枋寮保安宮的信仰淵源可追溯至明朝永曆十八年(公元1664年)

根據廟史記載,當時一位在附近海域捕魚的漁民楊開山,為現今楊秋德的先祖,在夜間作業時,偶然發現岸邊樹上懸掛著一方木製香火,上書「白礁保生大帝香火」字樣。漁民深感奇異,便將這香火虔誠地帶回家中供奉,自此開啟了保生大帝在北勢寮地區的信仰。

這段起源故事充滿了偶然性,卻也為保安宮的建立奠定了最初的信仰基礎,將地方的信仰與遠在福建白礁的保生大帝祖廟聯繫起來。

隨著信眾日漸增多,為了方便廣大信徒參拜,地方人士於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共同集資雕塑了保生大帝的金身,並設立了神壇供奉2。到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在庄民楊光興等人的倡議下,透過募款興建了一座正式的廟宇,並懸掛匾額「保安宮」。

當時,楊家也將自家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捐獻給眾信徒,作為北勢寮庄共同敬拜的神祇,這也標誌著保安宮正式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

最初的廟宇僅為兩間房屋,位於今日中寮村第四鄰的碾米廠舊址。

從個人信仰到共同敬拜,再到正式廟宇的建立,保安宮的發展歷程反映了保生大帝信仰在當地社區的逐步深化和擴展。

 

照片


保安宮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期間經歷了多次的遷徙與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廟宇遷建至清朝營將王開俊親自勘查選定的吉地1。這個新地點位於現今保安宮新廟的前方。

隨著時間推移,舊廟逐漸老舊狹窄,為了滿足信徒的需求,地方士紳及信徒於昭和二年(公元1927年)再次發起改建,工程於昭和四年(公元1929年)正月竣工。

這次重建奠定了現今被指定為文化資產的舊廟樣貌。進入二十一世紀,為了配合枋寮鄉公所拓寬廟前的保生路,保安宮面臨拆遷的壓力。為此,廟方在原址後方五公尺處興建了一座新廟,於公元2001年動工,並於公元2005年底安座啟用。

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廟則在公元2006年被屏東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為了妥善保存舊廟中由著名木雕匠師黃龜理所創作的珍貴木雕作品,廟方於公元2009年舉辦了「千人移廟」的活動,將舊廟移至新廟後方的空地保存。

這一系列的遷建與重建,不僅反映了社區對信仰的重視,也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為了更清晰地了解保安宮的發展歷程,以下列出其重要的歷史事件:

 

照片


1664
永曆十八年
漁民發現白礁保生大帝香火

1727
雍正五年
集資雕塑保生大帝金身,設立神壇

1785
乾隆五十年
興建保安宮

1867
同治六年
遷建廟宇至現今舊廟址前方

1927-1929
昭和二-四年
舊廟進行大規模改建,採用「對場作」方式

約2001-2005


興建新保安宮

2006


舊廟被指定為屏東縣縣定古蹟

2009


舊廟進行「千人移廟」活動,移至新廟後方保存

 

照片


保安宮的歷史是一部與地方發展緊密相連的篇章,每一次的興建與遷徙都凝聚了地方居民的共同意志,也見證了保生大帝信仰在枋寮北勢寮地區的深厚根基。

神聖的醫者:保生大帝的神話與意義

枋寮保安宮主祀的神明為保生大帝,又被尊稱為大道公。保生大帝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被視為醫藥之神,深受民眾敬仰。

 

照片


根據傳說,保生大帝本名吳夲(音滔),是宋朝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人。

他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吳夲自幼聰穎好學,十七歲時便已精通醫術,並以濟世救人為己任,終生行醫,救助無數百姓,深受人民愛戴。

相傳他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農曆五月初二,在山中採藥時失足墜崖,羽化昇天,享年五十八歲。

另一種說法是,人們尋找他時,看見他乘著白鶴飛昇成仙而去。

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保生大帝的神蹟故事,更彰顯了他神聖的地位與救世的精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醫虎喉」與「點龍眼」的傳說。

相傳吳夲在山中採藥時,遇到一隻因吞食人而被骨頭哽住喉嚨的老虎,痛苦不堪。老虎懇求吳夲醫治,吳夲便取出骨頭並以咒水為其治療,老虎感其恩德,發誓不再傷人,並自願成為保生大帝的坐騎,即是今日在許多保生大帝廟宇中可見的虎爺。

另一個傳說是,一條龍因眼疾化為人形向吳夲求醫,吳夲識破其真身後仍為其醫治,治癒龍眼後,神龍便騰空而去。

此外,還有傳說吳夲曾以柳枝接續一副少了左腿的人骨,並以咒水使其復活。這些神蹟故事生動地展現了保生大帝高超的醫術和慈悲濟世的精神。

 

照片


保生大帝的神威顯赫,也曾受到歷代皇帝的敕封。宋高宗時,因保生大帝顯靈以泥馬渡康王,助其渡江返國,便在白礁鄉為吳夲立廟奉祀,並於孝宗朝賜匾「慈濟靈宮」,封為「大道真人」。

明成祖永樂年間,皇后患病,御醫束手無策,保生大帝化身道士入宮,以懸絲診脈的方式治癒了皇后的乳疾。

成祖感念其恩德,便追封吳夲為「恩主昊天金閡御史慈濟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由於封號冗長,民間便簡稱為「保生大帝」。這些傳說不僅豐富了保生大帝的神格,也使其在民間信仰中更具影響力。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保生大帝是極為重要的神祇之一,尤其受到早期來自福建泉州移民的崇敬12。在開墾初期,台灣瘴癘之氣盛行,醫藥不發達,保生大帝以其精湛的醫術和救世精神,成為移民們的精神寄託和守護神。

許多保安宮內都設有藥籤,供信徒祈求神明指示藥方,以治療疾病。枋寮保安宮同樣承襲了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成為當地居民在健康和生活上的重要依靠。


宏偉的建築:特色與藝術元素


枋寮保安宮的建築格局融合了傳統廟宇的莊嚴與地方特色,尤其舊廟更因其獨特的建造方式和精美的藝術裝飾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現存的舊保安宮位於新廟後方,是一座磚石木混合結構的建築,於日治時期昭和二至四年(公元1927-1929年)重建完成2。這座舊廟於公元2006年被指定為屏東縣縣定古蹟,不僅見證了地方的歷史發展,也保存了珍貴的傳統建築工藝。

舊保安宮的重建採用了當時盛行的「對場作」(又稱「拚場」)的方式,由兩組不同的匠師團隊分別負責廟宇不同部分的建造,彼此在技藝和美感上相互競爭。

前殿及拜亭藻井前側由漳州彬司派匠師陳己堂擔任大木匠師,並由本土匠師黃龜理負責木雕(鑿花)。

後殿及拜亭藻井後側則由泉州溪底派匠師鄭振成擔任大木匠師,楊秀興負責木雕。廟頂的方形藻井則是由雙方團隊共同合作完成。這種「對場作」的建造方式,使得保安宮的建築同時展現了漳州派和泉州派的風格特色,成為研究台灣傳統廟宇建築的重要範例。


保安宮的藝術裝飾極具特色,尤其以木雕最為著名。黃龜理是台灣近代重要的木雕藝師,被譽為國寶級的雕刻家。保安宮保存了他少數碩果僅存的木雕作品。

他的木雕作品題材多以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為主,雕工細膩,人物栩栩如生。楊秀興的木雕風格也十分精緻,並帶有融合傳統與西洋風格的傾向。

此外,廟宇的西施脊上裝飾著色彩鮮豔的彩色玻璃剪黏,這種裝飾在當時反映了信眾的經濟能力。牆體的疊砌也採用了地方性的材料,呈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


近年來,為了因應信徒的需求,保安宮在舊廟後方增建了新廟。新廟的建築更加金碧輝煌,特別是其大殿使用了大量的金箔裝飾,據說耗資新台幣七百萬元。

新舊兩座廟宇並存,不僅滿足了現代信徒的參拜需求,也完整地保存了具有歷史價值的舊建築,共同見證著保安宮的發展與變遷。

年度遶境:傳統與社區參與
 

照片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是保生大帝的聖誕千秋,枋寮保安宮都會舉行盛大的遶境活動1。這項活動是北勢寮地區重要的民俗盛事,吸引了眾多本地居民和外地信徒前來參與。

遶境活動包含多項傳統儀式,如法會慶典、製作白鶴的民俗技藝表演、宣經拜懺、過平安橋等。

其中最主要的環節是「北勢寮庄四村巡安遶境活動」,神轎會巡行保生村、中寮村、安樂村及隆山村等四個村莊,祈求境內平安。
 

照片


在遶境過程中,法師會進行「開五營」的儀式,意即調遣鎮守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的神兵神將,以保護地方安寧1。神轎也會進行過火的儀式,象徵驅邪避凶。

遶境結束後,通常還會舉辦宴客流水席,讓參與的信眾一同享用,增添熱鬧氣氛。
 

照片


這項年度遶境活動歷史悠久,早已深植於當地居民的生活與信仰之中。它不僅是居民表達對保生大帝虔誠信仰的方式,更是一個重要的社區活動,能夠凝聚民心,強化地方的社會連結。

透過遶境,保生大帝的神威得以遍及四方,庇佑著北勢寮的每一位居民。

獨特的送別:送白鶴儀式
 

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農曆三月十五日的遶境活動外,枋寮保安宮還有一項獨特的祭典儀式,那就是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二保生大帝飛昇得道紀念日舉行的「送白鶴」儀式。

相較於台灣其他主祀保生大帝的廟宇多在農曆三月十五日慶祝其聖誕,枋寮保安宮的這項儀式更顯得與眾不同,在全台灣乃至整個華人信仰圈都相當罕見。


這項儀式的由來與保生大帝乘白鶴昇天的傳說有關。為了感念保生大帝的恩澤,枋寮的居民便以紙紮白鶴作為紀念。

在祭典前一個月,廟方會準備純白的宣紙、竹條和木條等材料,紮成一隻白色的仙鶴,過去這項工作由廟方自行製作,近年來則委託藝術家打造。在白鶴製成後,會放置在廟中,讓信眾將寫有祈願的卡片繫在白鶴身上。


到了農曆五月初二當天,廟方會將保生大帝的神像安座於神轎上,再將白鶴移至廟埕的車輛上。接著,眾信徒會跟隨神轎和白鶴,步行前往北勢寮率芒溪附近的海邊。抵達海邊後,眾人會面向福建白礁慈濟宮祖廟的方向,虔誠地進行祭拜,隨後便會點燃白鶴,讓其隨著堆疊的金紙一同火化升天。

這個儀式象徵著保生大帝乘著白鶴返回故鄉謁祖,也代表著白鶴將眾人的祈福帶往天上。

這項獨特的「送白鶴」儀式不僅展現了枋寮居民對保生大帝的特殊情感,也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資產,於民國105年(公元2016年)被公告為縣級民俗類文化資產。


過往的回響:地方傳說與重要事件


在保安宮的歷史長河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地方傳說和值得紀念的重要事件,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廟宇的文化內涵,也反映了地方居民的信仰與生活。


其中一個著名的傳說便是「加三興」的故事。在昭和二年(公元1927年)廟宇改建的過程中,由於經費短缺,工程幾乎停擺。然而,就在農曆三月下旬,正值魚苗汛期,在其他地區魚苗捕獲量稀少的情況下,唯獨北勢寮近海捕獲了大量的魚苗,漁民們欣喜若狂,紛紛踴躍捐獻,使得廟宇的重建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當地居民相信這是保生大帝的庇佑,因此便流傳著「保生大帝加三成興」的說法。這個傳說生動地展現了地方居民對保生大帝的虔誠信仰,以及神明與地方經濟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繫。


保安宮也與台灣民間普遍存在的五營信仰息息相關。保安宮設有內外五營,分別鎮守在北勢寮地區的不同方位,形成一個保護廟宇和村莊的無形防禦網絡。

其中,外東營的地位尤其特殊,它位於枋寮鄉與春日鄉的交界處,靠近內溪圳的舊取水口,可能具有守護水源的意涵。此外,外五營和巡圳丁在過去也肩負著防禦附近山區原住民的責任。這反映了在清代及日治時期,地方社會的環境背景以及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互動關係。


公元2009年,為了保存舊廟珍貴的文化資產,特別是黃龜理的木雕作品,廟方發起了「千人移廟」的活動。

這項浩大的工程動員了眾多居民,齊心協力將重達數噸的舊廟移動到新廟後方,充分展現了地方居民對文化傳承的重視和集體力量。這項行動不僅保存了珍貴的古蹟,也成為地方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

結論


屏東縣枋寮鄉保安宮不僅是北勢寮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更是一座充滿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廟宇。從明朝的香火起源,歷經多次的興建與遷徙,保安宮始終是地方居民的精神寄託。

主祀的保生大帝以其神聖的醫術和慈悲的精神,庇佑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獨特的「送白鶴」儀式,以及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的遶境活動,更是凝聚社區意識的重要文化傳統。

保安宮的建築特色,尤其是舊廟的「對場作」工藝和黃龜理等大師的木雕作品,使其成為台灣傳統廟宇建築藝術的瑰寶。

透過這些豐富的歷史、神話、建築和祭典活動,枋寮保安宮不僅在過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將持續在未來成為北勢寮社區文化傳承和信仰維繫的中心。

資料整理不易,若需要使用請備註出處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