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報了沒?】談談悲憫與消費
【今天報了沒?】本單元是我在看了「報紙」之後的一點小小感想。這裡的報紙是指真的「報紙」,就是翻頁時有沙沙聲,而且看完後手會黑黑的、感覺髒髒的,一定要去洗手才會舒服點的那種一整疊報紙,對我而言,通常是在外頭用餐或等著理頭髮時才會碰到。
(拍攝自新新聞1268期)
談談悲憫與消費
我家就住在「新北市立圖書館」旁,假日沒有「出勤」時經常到三樓的期刊室看雜誌,週六在新新聞1268期看到「弱勢家庭保障,全國首例」「桃園縣,啟動金針花專案」,這樣一則歸類於「社會關懷」的「報導」,卻讓我原先心中該有的悲憫和讚揚消退,取而代之的卻是憤怒!
悲憫的是台灣新住民的處境,往往居於弱勢中的弱勢。
讚揚的是政府機關投入經費,試圖改善新住民的困難。
憤怒的是通篇報導呈現的形式,充滿對弱勢者的剝削。
報導中兩張照片的主角是誰?是弱勢的新住民嗎?當然不是,而是桃園縣社會局和縣長吳志揚,甚至陳金桃的小孩被一張大大的支票遮住,不細看還真不知道照片裡還有另一位「配角」!另外站在陳金桃旁邊的是誰?報導中沒有提到。
從桃園縣政府發佈的新聞稿才得知原來這位女士姓沈,也是一位新住民單親媽媽。報導裡文字對新住民遭遇的描述僅止於「有外遇而離婚」、「獨立撫養子女」,卻連基本隱私的身份證字號都大喇喇的刊出來!而更多是「桃園縣」、「社會局」、「吳志揚」、「愛與祥和社會」等字眼,「專業」的新新聞會不知道如此不成比例的報導方式,就像照抄縣府發出的新聞稿般很「不專業」嗎?這就讓人無法不去懷疑,難道這又是一篇「置入性行銷」?
同期裡有一則「99年度青創貨款績優銀行頒獎典禮」「行政院長蒞臨頒獎 承辦分行家數創下歷史新高」,標示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廣編特輯」,若問什麼是「廣編特輯」?簡單說就是「廣告」,也就是這是一則青輔會付錢給新新聞的廣告,但為什麼新新聞不在報導右上角明示「廣告」兩個字?理由很簡單,讀者可以自問自答一個問題:「我相信廣告還是相信新聞報導?」
(拍攝自新新聞1268期)
到底是青輔會要求,還是新新聞不願打上「廣告」兩個字,僅願意以「廣編」、「特輯」來矇混?這樣的糾葛狀況是需要經過實例的討論才得以明瞭,而我在板橋社大就曾有類似的經驗。當我們的學員觀看帶著置入性行銷的新聞,做出「如果那個餐廳、遊樂場不好吃、不好玩,下次不要再去就好了!」「政府做點政令宣導沒什麼不對啊!」的反應,那就是為什麼企業、政府都不願意明示為「廣告」的原因了?
另一方面,許多學員表示愈來愈不相信新聞報導上所說的,卻未能把這兩者的因果相互連結。當我再追問:「媒體拿了錢會寫出真正的問題所在嗎?」、「若大家都不相信新聞了,怎麼辦?」、「大家都不相信新聞的真實性,誰最高興?」接下來是一片不知如何回答的沈默。
(拍攝自新新聞1268期)
新新聞已經發行二十幾年了,是我剛退伍時訂閱的第一份雜誌,而且持續了好多年。一直寫在新新聞版頭,曾經深深撼動過我的兩句話:「不鳥官僚政客 祇問百姓蒼生」,或許已在逐漸惡化的經營環境中起了變化,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找出1268期或其他期的新新聞,看看例如「特別企劃」、「縣市長強力推薦系列」等報導到底是怎麼回事?
新聞的「有價」和台灣媒體業的困境早已不是今天才發生的事,但我仍然期望在新聞報導中,對帶有血肉的弱勢者的呈現方式,能得到一點點平等的對待,而不應該誇耀政績時,如同舖平一條馬路或修復一盞路燈般不帶絲毫情感,否則該有的「悲憫」就僅僅剩下「消費」!
預算法第62條之1修正案已於2011.1.12通過,規定政府各機關政策宣導時,不得再以置入性行銷方式進行。當然我沒有證據說這就是一則桃園縣政府付費給新新聞的廣告,假設,只是假設這真的是一則置入性行銷的報導(我很怕被告呢,若不是請接受我的誠心道歉!),那我不得不說我感受到的是桃園縣政府的「可惡」、新新聞的「可悲」、台灣新移民的「可憐」!
弱勢家庭保障,全國首例(新新聞)
http://www.new7.com.tw/?FID=52&CID=3854&category=1044
金針花專案發布記者會(桃園縣政府)
http://www.tycg.gov.tw/main/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2&sn=45379
微型保險擴大 中低收身障明年納入(自由電子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3/today-north1.htm
你看的「新聞」仍然是「廣告」!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84901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