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雲發首創一體成型鋼筋 提升建築結構安全

【記者徐俞霈、潘林胤妤/台北市大安區報導】「至少我最親愛的家人可以住的安心、放心,認識我的朋友可以買得到安全的房子。」這是戴雲發開始推行「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的初心。擁有蓋房經驗的結構技師戴雲發,研發出將鋼筋以迴紋針式的方式彎折,取代人為綁鋼筋的過程,增強結構穩固,並將這套流程移至工廠執行。在推行過程中他不惜自掏腰包、親自施工,甚至走遍全台各地的加工廠,只為讓台灣建築安全引起更多關注。
如今戴雲發的耐震系統工法已獲得市場以及國家發明金獎的肯定,目前戴雲發與多家建商合作,在台灣完成近600起建案。下一步他期望能將建築安全帶往國際,創造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戴雲發從小在農田長大,童年時經常幫忙家中農務,七八歲時便與家人一起搬磚砌灶,高中時更與哥哥們親手設計並建造了一棟透天厝,送給母親作為禮物。
從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結構工程組畢業後,他成為結構技師踏入台灣建築產業。戴雲發發現台灣傳統建築工法存在結構性的安全隱憂,由於鋼筋綁紮仰賴人工作業,容易因施工品質不一,導致結構安全度不足。戴雲發四十歲時,他下定決心改善這個問題,讓認識他的人都有安全的房子可以住。他在一次接觸國外設備的機會中獲得靈感,嘗試將鋼筋彎折成如同迴紋針式的一體成型結構,並將加工過程都移往工廠,以提高耐震性與施工標準化。
不過在推廣起初沒有建商與工班願意嘗試新技術,申請政府補助也屢遭碰壁。面對這個情形,戴雲發選擇親自上工,甚至自掏腰包成立「中麗建設」,完成了前三個案子,以實績證明技術的可行性。經過二十年的努力,「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終於在2024年獲得政府建築技術認可,並成功進入建築市場,成為建築安全的新標準。
從田間磚瓦到結構技師,他為建築安全找答案
戴雲發認為自己能成為建築結構技師,與從小在農田裡長大的經歷相關。戴雲發七八歲時便跟著家人搬磚砌灶,這是他第一次與建築媒材結緣。到了高中時,戴雲發與三個哥哥在稻田中,自己畫圖、申請執照,親手蓋起一棟透天厝,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棟蓋的房子,既是給媽媽的禮物,也是他邁向建築領域重要的一步。
早期的經歷讓戴雲發順理成章選擇了建築科系,並在日後考取結構技師的執照。與大部分結構技師不同,戴雲發擁有實務經驗。在台灣建築產業環境裡,結構技師與工地往往脫節,結構技師只管設計畫圖,施工的則按圖作業,卻未必真正了解結構安全的關鍵。這種現象讓戴雲發感到憂慮,傳統建築方法是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尤其是鋼筋與水泥之間的固定問題,容易導致鋼筋裸露,進而影響建築物的安全。
因此當朋友和家人問戴雲發是不是買他設計的房子就一定安全時,他遲疑了。戴雲發回憶當時在心裡想的話:「我覺得我很專業,我也很認真,但是為什麼我連自己設計的房子,我都沒有辦法確保它的安全?」
從那一刻起戴雲發設立自己的目標,至少要讓認識他的人有一棟真正安全的房子住。
當傳統工法成為隱憂,他決定找出更安全的解方
台灣傳統的鋼筋綁法通常採用井字型排列,將六根鋼筋擺放成框架結構,並以彎勾固定焊接。這些鋼筋就像一根根筷子,若要組成柱體,必須依照井字型排列,除了使用彎勾固定,還需要在多個位置進行焊接,以確保結構穩固。這樣的綁法不僅繁複,還容易受工班施工品質影響,特別是在兩根鋼筋的焊接處,這些銜接點往往就是地震來時的致命傷。針對這一問題,戴雲發決定開發一種更安全、更快速、更簡單的工法。
當時戴雲發接觸到國外的一種機器,能將鋼筋繞成簡單的形狀,受此啟發,他將一條鋼筋彎成迴紋針般的一體成型結構,並將這一原理應用於建築領域,開始嘗試不同的結構形式,如柱子、牆壁、樑等。戴雲發的太太翁惠蘭說明工法時說道:「我原本是織品系的,認識他之後就被拉來做這個,但後來我被他說服了,他是把柔軟的線可以隨意彎折的概念套用到鋼筋上。」
不過實行後,部分形式因操作困難、成本高昂,且對安全性的提升有限,戴雲發決定調整方向。他結合過去對九二一地震倒塌建築中柱子與牆體鋼筋外露情況的觀察,最終將研發重點聚焦於「垂直構建」,專注於柱子與牆體的改良。
最終戴雲發設計出「Alfa Safe 柱中柱」、「Alfa Safe 系統牆」與「Alfa Safe 鋼骨柱中柱」等工法,這些創新工法講求零件預製、規格統一、提高效率,並減少施工錯誤。其中「Alfa Safe 柱中柱」便是簡化傳統施工步驟,改為在工廠預製鋼筋結構。在工廠會先使用機器將一根鋼筋纏繞成需要的形狀,減少需要焊接的銜接處,同時因為都是機器製作可以確保品質的統一,同時降低人工操作對建築安全的影響。運到工地後,工班只需像疊積木一樣,將其組裝起來後灌水泥,便可以完成柱子的施工,大大提升了作業的效率。
↑ Alfa Safe 耐震系統工法四大創新。製圖/徐俞霈
↑ Alfa Safe 柱中柱實際樣貌。攝影/徐俞霈
沒有人願意嘗試,他決定自己蓋給大家看
推動「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時,戴雲發遇到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建商的不信任。起初他開出三倍薪資請工班試做,無人願意;找建築業者合作,對方搖頭拒絕。沒人敢蓋?戴雲發最後決定自己蓋。
推行初期,他自掏腰包,在桃園成立自己的建設公司「中麗建設」,並在大溪興建一棟五樓透天厝,完成全棟實施系統耐震工法的第一個案子。為確保工地的施工品質,戴雲發帶著工班親自上工,從綁鋼筋到施工,全程實作。但第一個案子落成,其他建商一句「我們是蓋大樓的」,讓他不得不轉向高樓建築。
為了證明技術的可行性,戴雲發在2018年時將桃園火車站前建築「德友極」建案的工地整理好,舉辦了一場觀摩會,邀請大眾一同見證施工過程,希望可以改變建商態度。
翁惠蘭總監表示,很多建築物外觀疊滿大理石和裝飾,看起來氣派,但施工品質與結構安全,外界根本無從得知。透過舉辦工地觀摩會,消費者可以看見施工細節,甚至可以自己動手綁鋼筋,而建商也能確認這套工法真的能用。
即便如此,質疑仍不斷傳來,許多業者反映:「在台南、台中的工地怎麼可能把鋼筋在台北加工再運來?」所以戴雲發親自跑遍全台30多家加工廠,免費教學,甚至到工地示範組裝。他笑著形容:「就如同你買了IKEA的組裝傢俱回到家後,設計師直接在旁邊教你怎麼組裝一樣。」
除了業界的不信任,戴雲發就連跟政府申請補助也碰壁。戴雲發推行工法五六年時,有一位基金會會長主動提出幫戴雲爭取政府補助金,但被政府以公司太小,遭到拒絕。他一毛錢沒拿到,卻沒有停下,轉念一想越是這樣他就越要努力證明。
不止守護台灣,戴雲發目標將建築安全技術推向全球
由於技術未獲得認可,戴雲發的公司長期缺乏新建案與合作機會,營運一度陷入危機。轉機出現在2021年,由多位資深建築師與學者共同撰寫的《台灣建築50年1971~2021》,除了回顧台灣建築在過去50年間,因社會、經濟與技術變化而改變的過程,同時探討未來建築的發展方向。戴雲發研發的「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就被收錄其中,專家與業者前輩們將工法視為解決台灣傳統鋼筋施工難題的解方。這項肯定讓建築業者開始主動上門洽談合作,技術推廣終於迎來轉機。
憑藉多年的推廣成果,戴雲發收穫許多獎項,例如:國家發明金獎、2021年城市工程品質金質獎建築工程類工程技術金優獎等大獎。同時他也曾受邀進入總統府,向時任總統蔡英文提交產業政策建議白皮書。
戴雲發早在2014年就將「Alfa Safe 系統耐震工法」應用於建案,但直到2020年才獲得政府專利認可,於2021年終於獲得台灣建築中心優良工法與產品評鑑證明。戴雲發把自己的公司比喻成一間建築實驗小學,這些年來他完成了五、六百個案子,如今他希望政府可以給這些案子頒發「畢業證書」。戴雲發苦笑著說:「那我們才驗明正身,這個(Alfa Safe 耐震系統工法)符合規定,以前叫做不符規定。」
他形容過去的努力像推動一塊靜止的巨石,推了20年才讓這塊巨石開始滾動。隨著獎項的認可,消費者對「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的關注度也開始提高。越來越多業者在建物下標註「Alfa」,甚至有一個都更案在銷售中心完工前便提前售罄。不過戴雲發不打算停下腳步,他覺得工法可以推廣到全世界,因為每個地方都需要更安全、更快速的施工方式。
戴雲發分享他在都更博覽會與蔡英文前總統的對話。戴雲發二哥曾是口罩國家隊的一員,守護台灣的防疫安全,因此蔡英文和戴雲發說,他們兄弟倆對台灣都很有貢獻。戴雲發笑著說:「我哥哥用最軟的棉線守護台灣人民的防疫安全。」蔡英文立刻接話:「但理事長,你用最強最硬的鋼線守護台灣人民的居住安全。」
當初戴雲發只想讓身邊的人住得安心,卻意外推動了建築業的變革,讓建築安全在台灣受到重視。如今他希望進一步將這項技術推向國際,讓「建築安全」成為台灣的另一項國民外交,像當初疫情時的「口罩外交」一樣,讓「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在世界各地發揮影響力。
採訪側記:
這次的採訪,讓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戴雲發對建築安全的投入與執著。每當談起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戴雲發語氣中總帶著自豪,但更強烈的是希望可以回饋社會的決心。他不僅花費大量時間投入研發過程中,同時還在推行初期自掏腰包,親自上工,只為了讓大家對建築安全有更多的重視。
在採訪開始前,我們覺得他可能是個嚴肅的人,但是實際進入採訪後,戴雲發對於訪問的過程以及問題,都很有耐心且詳細的回答,讓整個訪談過程變得豐富且有溫度。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