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紅珊瑚留在家

揭開紅珊瑚的神秘面紗
台灣曾經擁有一份來自海底的珍貴禮物——紅珊瑚。與一般珊瑚礁不同,紅珊瑚質地細密堅硬,能夠拋光成珠寶,因此又被稱為「寶石珊瑚」。全球僅有地中海、日本、台灣與美國中途島擁有這樣的資源。
紅珊瑚主要生長於約160公尺深的海域。對一般魚類或珊瑚礁生態而言,這是極為陌生的環境,是沒有陽光而且生態系貧瘠的區域,再加上紅珊瑚蟲無法自由移動,所以棲息地周圍多為海底火山群,它依靠火山噴發釋放大量礦物質,吸引豐富的浮游生物,使得紅珊瑚得以生存。
南方澳與紅珊瑚
在民國六十至八十年間,這項珍貴資源讓南方澳的紅金產業達到鼎盛時期,當時台灣紅珊瑚的年產量甚至佔了全球總量的80%。珊瑚法界博物館館長賴元淵分享,南方澳最繁榮的時期,珊瑚船一整年的總收入往往遠超過當地所有漁會的總和。此外,南方澳的重要廟宇中,不少柱子都是由從事珊瑚產業的業者或珊瑚船船長所捐贈,充分展現當時紅珊瑚產業的輝煌與影響力。
珊瑚雕刻背後的學問
珊瑚雕刻是一門極為精細的技藝,從切割、打磨、拋光到雕刻,每一步都需要精準掌握力道。這項工藝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承載著南方澳的信仰與文化, 但其實珊瑚雕刻機台與玉雕設備基本相似,其中最獨特之處在於三角針,這種工具通常由「鎢鋼」或「高速鋼」製成,經過磨製形成三角錐形,專門用來雕刻珊瑚的細部。相較於玉雕,珊瑚雕刻能呈現更為細緻的工藝。過去,珊瑚雕刻學徒在出師前,首先需要通過磨製三角針的考驗,展現其對雕刻技術的熟練掌握。
紅珊瑚與媽祖信仰的連結
除了精緻的工藝之外,紅珊瑚還承載著更深層的精神象徵。珊瑚本身具有吉祥寓意,被南方澳人民獻給保佑漁民的媽祖娘娘,成為南方澳居民心靈的寄託。 對於出海捕魚的漁民而言,一旦發生船難,在茫茫大海中幾乎無人能夠施以援手,這使得船長們時常感到缺乏安全感。因此,凡是與祭拜相關的事務,或有機會為媽祖奉獻心意,必定全力以赴,盼望獲得庇佑,平安歸航。
從工藝教育帶起珊瑚文化復興
如今,二代館長賴元淵希望將珊瑚文化推廣給年輕一代。他認為,當人們開始吃魚,才會思考如何保護海洋,而透過教育,讓孩子們認識紅珊瑚,才能真正將這份文化深植於心。
賴元淵說過去20年來,館內的重心並非推廣父親的雕刻藝術成就,而是致力於記錄台灣的珊瑚歷史,並積極前往學校推廣相關知識。他指出知識不應只是寫入書籍後被擱置於書架,而是應該被傳承與推動,讓珊瑚文化持續發展,成為活躍且具有影響力的文化資產。
從深海到雕刻,從經濟支柱到文化資產,紅珊瑚的故事仍在繼續。雖然產業的黃金時代已過,但透過工藝教育與信仰的延續,這份來自海洋的寶藏,依然閃耀在人們的記憶裡。
淡江新聞 何詠榆 陳羿臻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