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13歲國中生疑遭餵毒案:那可拿新生活教育中心執行長的深刻反思

近日,台南一名13歲國中生疑似遭同學餵毒致死的案件震驚社會,甚至傳出疑似涉案者住家遭撒冥紙的情況。此事件不僅引發對校園霸凌與毒品氾濫的關注,也讓人反思:我們是否對不公義視而不見,讓悲劇一再發生?
針對此案,那可拿新生活教育中心執行長林珈甄受訪時,分享了兩個讓她深思的故事,並呼籲社會正視「冷漠」帶來的傷害。
「如果被圍毆的是你的孩子,你還會選擇沉默嗎?」
林珈甄回憶,一名曾有毒癮的學生告訴她,高中時曾勇敢阻止霸凌,卻被父親告誡:「不要管閒事,以免惹禍上身。」這樣的態度,讓許多不該發生的悲劇持續發生。
她質疑:「如果今天受害者是他的兒子,他還會這麼說嗎?」社會普遍的「事不關己」心態,正讓暴力與欺凌問題不斷擴大。
「如果當時有人站出來,她是否還能活下來?」
2001年,林珈甄剛從美國那可拿戒毒中心結訓返台,某日看到一則駭人新聞——一名女子在大街上遭男子毆打致死,卻無人出手相助。
「如果我是當時路過的人,而我選擇袖手旁觀,當她死去的消息傳來,我是否會後悔?」她直言,若當時有人報警或阻止,或許悲劇不會發生。
「我們習慣了冷漠,卻憤怒於後果?」
這起國中生疑遭餵毒案,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因為它不只是個案,而是映照出我們的冷漠文化。
「為什麼當下沒有人阻止?如果我們都選擇漠視,未來的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她強調,當社會默許「事不關己」的態度,欺凌、暴力、毒品問題就會日益惡化。
「以私刑伸張正義,與霸凌者有何不同?」
針對傳出疑似涉案者住家遭撒冥紙的事件,林珈甄表達憂慮。「我們沒有及時阻止霸凌,卻在事後透過媒體輿論與未經證實的資訊發洩憤怒,這樣真的能讓社會變得更好嗎?」
她強調,真正的正義應透過法律與教育,而非私刑報復。「如果我們的行動只是出於憤怒,而非為了阻止下一起悲劇,那麼這些行動的意義又何在?」
「當我們敢說『不』,悲劇或許能被阻止」
林珈甄呼籲,面對霸凌、毒品與社會暴力,社會應該在「事發當下」勇敢站出來,而非事後憤怒。
「如果今天有更多人願意在關鍵時刻說『不』,我們的社會是否會更安全?如果我們教育孩子勇敢拒絕錯誤,這些悲劇是否能減少?」
她強調,改變來自行動,而非事後的指責。「下一次,當你看到不公義發生,你會選擇站出來,還是繼續冷眼旁觀?」
這起案件不只是個人悲劇,而是對整個社會的一次提醒。憤怒過後,我們該思考:如何讓這個社會真正變得更安全?如何確保孩子們能在沒有霸凌與毒品的環境中成長?這不只是政府與學校的責任,而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