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最早市街 打石巷的興衰轉型

This is a modal window.
OS1
這裡是員林最早形成的一條市街
過去曾是石器製造聚集地
因石匠們工作時的打石聲 不絕於耳
因此這條街 就被稱之為「打石巷」

SB1
打石巷早期就是最多
很多從大陸來的人
引進的功夫嘛
然後都是當地要蓋廟嘛
然後蓋廟的時候需要石頭
那時候還沒有水泥嘛
所以原物料都是以石頭為主
像那個石柱啦
石獅子啦那些
如果人過往的話就是要墓碑
那些都是要
需要一些打石的那些師父
來過來傳承的
OS2
打石巷形成於清朝時期
當時鐵器尚未普遍使用
許多家用器具為石製品
如石磨 石階
也因此打石成為了當地重要的行業

SB2
從我阿公石後開始做到現在
(我)14歲就讀書畢業就開始學
學練打石
做到70多歲
做五六十年了
石頭都是從那個水裡坑
西螺溪底人家開採上來的
我們才慢慢打
打石磨 打墓碑
慢慢捶 慢慢打
打石巷它是
從生老病死需要的東西都有
產婆
然後中藥房
還有就是嫁裝 嫁娶的嫁妝
還有老嫁裝 棺材 墓碑
禮儀社
這些全部都包辦

OS3
隨著產業的轉型
打石巷過去常見的石碑
現在已很少看到
SB3
你像是現在的早期桶子有誰要買
做木屐的誰要買
像我們現在打石的
人家都去做進塔了
也不用墓碑了
那些費工的工作都落伍了
我們這邊比較沒有商業氣息嘛
現在都是往外面在發展
一直往我們這條打石巷的範圍在發展
所以說人口都是在外面流動的
這邊都比較沒有人要進來


OS4
打石巷歷經了百年
榮景已不往從前
走入街屋巷角
仍可見到保有在地90年的
經典收驚儀式


SB4
這是我阿嬤 我婆婆傳下來的

OS5
對於老一輩的員林人來說
打石巷承載著許多
共同難忘的回憶
SB5
(早期)這條街算是雲林街最熱鬧的
那都每間店都在做生意
做鍋蓋
做桶子
做桶子類一些的
木桶啦
早期 早期沒有鋁製品
那時候都是木頭的
各方面的人都會來這裡做生意
外面那一條路
那一條路就是番薯市
整條都在賣番薯

魚乾巷仔
魚乾巷仔就是那條巷子進去
那條巷子早期都在賣魚乾

OS6
產業變動後打石巷商潮不再
近年政府單位積極舉辦活動
推動打石巷活化再生
當地居民表示說
老街沒有舊時文物的保存
遊客來訪無法感受到打石巷舊時風貌
因此活化成效難以展現

SB6
政府是規劃說
做老街要…(做不起來)
做不起來..哈哈…
(剛剛推廣嗎 還是 )
幾十年了
十幾年了啦
(做不起來喔)
做不起來
應該說他也沒有去保留說
這條巷子以前的樣子
因為後來也都改變很多
跟小時候看差很多啦
他們做那個文化老街
可是這條街他們還是沒有保留任何
有看點的東西

所以如果要往觀光發展的話
其實我覺得它算有一定的難度
因為你外地來的遊客
你除了看到那個打石巷之外
其實你在這裡走
你是沒有感覺到
打石巷這幾個字的..(的意義啦)
可能只能從故事文化上面去推廣吧
所以我覺得就是你直接走的話
你是沒有辦法感受到它這條
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OS7
對於打石巷的活化再生
蔡宗穎提出了
自己的看法
SB7
我覺得很難就回到以前的那個狀態
可是只有在前那個狀態
這條才能稱呼為打石巷吧
所以我覺得它是有一點矛盾的一個點
所以就是我們想推動它
可是這個東西已經在歷史裡面了
它已經不可能回到那個時候了
所以它真的可能只能像
用一個文物館之類的情事去呈現
因為不可能讓現在的人
都回來說要接手這個打石的產業
所以它可能只能存在於一些文本
或者是一些像博物館的
一些歷史的產物裡面
有點難真的讓這條老街
回到哪個時候

OS8
打石巷不僅是一條街道
更是員林人共同的 記憶
雖然經歷了興衰
但它依然保有著獨特的魅力
期待未來
打石巷能夠在傳統與創新之間
找到平衡
重現昔日的光彩

公民記者 威廉
員林 採訪報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