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慣性行為」下的省思: 您喜歡被讚美嗎?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發光新聞李瑞娟報導】22日早上10:30於雙連教會客語牧區舉辦例行聚會,本次邀請張漢傑牧師前來講道,“用客語講道,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謙虛的態度令在場客家契友心裡暖暖的。
照片

張漢傑牧師一開場以牛頓的慣性定律為引言,說到人們對於慣性行為,例如日常生活的舒適圈,“有些人去到餐廳,會習慣點自己平常喜歡吃的食物,不然可能會不習慣。”大家笑了,因為講到會眾心裡。
“大家有聽過加利利海嗎?”張牧師繼續說,並運用圖片簡報帶領大家前往聖經當年耶穌說話的場景。
張牧師以路加福音5章1-11節和約翰福音21章1-14節耶穌揀選了彼得,解釋這兩段經文的時間點是不同的;另外他解釋,彼得這位漁夫原本只是求生活的溫飽而已,但受耶穌的揀選後,他就從原本的身分轉變成為耶穌的門徒。
“耶穌死後,彼得想乾脆回去做老本行吧!有一天晚上,耶穌去到彼得和朋友旁邊,再次指導他們釣到魚,並且網子拉不上來!”
張牧師問大家,這兩段經文不知道您們的感受是什麼?”他繼續說,“我看到的是耶穌對彼得的不離不棄。不管彼得做了什麼事令耶穌傷心,但耶穌都對彼得沒有放棄!”
張牧師強調他自己過往有一段時間很黯淡,“好像在垃圾堆一樣,當時雖然在教會當執事,不過我卻不敢站在講臺做司會,有一段時間我發現自己很僞善,我重視寫報告受讚美勝於上帝的認同。”
多次,上帝不斷呼喚他,已經忘了關心人,做事情很多但不記得愛人,“我的太太也告訴我,要再一次反省自己,對我幫助很大!”
張漢傑牧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出上帝對他不離不棄的恩典,也期待在場客家團契的契友也能持續與上帝維持親密的關係,走出舒適圈,活出美好的晚年人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