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傳承 紙糊工藝的延續與創新

This is a modal window.
【記者盛琳/李嘉璇新北市大同區報導】走進李清榮的工作室,迎面而來的是為大甲媽祖遶境製作紙糊的神明房屋和神獸,例如青龍白虎。今年65歲的李清榮,出身於三代傳承的紙糊世家,至今已投入紙糊工藝53年。他12歲開始學習製作紙糊,除了傳承家族的技藝,也在創作中融入現代美學。他認為在技藝上「學無止境」,一再追求創新。不同於傳統紙糊的古樸,他在創作中注重細膩精緻的表現,尤其在神像與動物藝術品的製作上,呈現出精美的工藝細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為「八仙過海」。李清榮希望能打破紙糊「死亡」的傳統刻板印象,透過傳統文化與創新的結合,賦予紙糊作品新的生命力。
李清榮,出生於台南,是家裡紙糊事業的第三代傳人,六歲時家裡搬遷到台北,家中姑姑、父親還有祖父本身就從事紙糊工藝,因此從小接受家庭環境薰陶的他逐漸掌握了紙藝製作的基本技法。高中時他念的是美工科,因此在創作上有別於傳統的紙糊工藝,他的作品多了一些現代元素,例如在傳統紙糊作品中加入金箔、手繪花紋,或使用各種布料。在製作神像或紙藝品時,他認為必須理解神格的角色、姿態及表情,這樣才能更精確地表達作品的精神,符合客戶的需求與民俗傳統。李清榮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打破大眾對於紙糊工藝的刻板印象並將這項工藝延續下去。
李清榮的紙藝根源
李清榮從小深受家族薰陶,他認為這不是單純的師徒傳授,成長在紙藝世家的他,日常接觸到各式工藝技巧與作品,在這個境下他逐漸掌握了紙藝製作的基礎。
在家族中,不僅有家人傳授技藝,還有來自台灣南北各地的工匠師傅,這些師傅的技法和工藝,讓他得以接觸多元的製作風格和手法。李清榮認為學習這個行業不僅僅局限於家中工作環境,而是需要走出去,觀察並吸收來自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不同工法及民俗用途,融會貫通後再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他說到:「每個地方的師傅都有自己獨特的手法,甚至材料的選用都有差異。像中部的師傅偏好使用更細緻的竹材,北部的師傅則特別注重作品的實用性。」這種跨地域的技藝融合也在日後成為他紙藝創作中的重要養分。
傳統工藝與創新的融合
李清榮除了學習家族內部技藝以及與其他工匠師傅交流,因為高中念的是美工科,因此在製作過程中,他將這些學習到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在製作「八仙神像」的過程中,他保留了東方傳統神韻的基礎,也展現出現代雕塑般的構圖與比例感方法,讓神像在姿態和細節上更加自然。
李清榮指出,在這過程中必須突破許多瓶頸,尤其是當他試圖將不同的美學元素融合時,往往會遭遇困難。例如,在嘗試將神像的臉部表情雕塑得更生動時,他發現傳統平面描繪技術難以滿足需求,因此,他需要經常研究歷史文獻和民間信仰,從神尊的神格、武器到臉部表情,甚至整體造型,都需要細心查閱,以確保創作的作品符合客戶宗教文化需求。
李清榮通過了解每位八仙的歷史背景與傳說,將其故事融入作品,賦予每尊神像獨特的象徵意義。例如何仙姑的溫柔與慈悲,藉由輕柔的面部表情與飄逸的服裝設計展現她的靈動性。對李清榮而言,紙藝製作不僅是工藝,更是一次次自我挑戰和學習過程。
紙藝的工序與技術挑戰
在李清榮的紙藝創作中,步驟和細節都是至關重要的。他認為,要成功完成一件紙藝作品,需要有深厚的基本功,例如描繪、扎骨、彩繪等步驟。這些工序雖然看似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耐心與技巧。
製作紙糊的工序有四個部分,首先是描繪,一開始創作需要精準地勾勒出作品的初步輪廓,這個過程需要對作品角色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進行細緻的刻畫。
接下來是扎骨,用竹條或金屬絲構建出內部骨架,將每根支撐點固定得穩固又不影響後續的外形塑造,扎骨是紙藝結構的基礎,也是決定作品穩固性的關鍵,李清榮喜歡從內到外的製作方式,模仿人體骨骼與肌肉,讓成品看起來更加生動。
接著是外型塑造,他利用傳統技藝將裁剪好的紙張黏貼到骨架上,層層堆疊來增加立體感,在製作人物的服飾或盔甲時,他會特別注重細節,讓作品的真實性更重。
隨後是彩繪與裝飾,扎骨是基礎,彩繪則是作品的靈魂,他偏好使用強烈的色彩對比,例如紅與金的搭配,來增強視覺張力和吸引力。彩繪流程分為基礎上色、細節描繪二大步驟,基礎上色在作品骨架完成後進行,主要是確立作品整體色調並突出主題。李清榮根據角色特性選擇顏色,例如何仙姑的服飾以柔和綠粉色調展現。在細節描繪階段,他使用極細畫筆勾勒人物五官、服飾紋理及法器,並細緻描繪服飾上的圖案。
李清榮提到,自己的作品風格相較於傳統,更強調動態和色彩的配合,這樣能使作品更具活力。例如在塑造武將的作品時,他會從骨骼、肌肉開始逐步構建,然後再添加外部的裝飾,這種從內到外的製作手法不同於一般工匠僅注重外表的做法。
紙藝創新與文化傳承
在五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李清榮參與了眾多大型的宗教和廟會活動,尤其以台南鹿耳門和大甲媽祖遶境等知名活動中的大型神像為代表性作品。例如,李清榮為台南鹿耳門天后宮製作了一組八仙神像,八仙神像以象徵八仙的法器和人物表情展現不同的性格特徵,無論是鐵拐李的跛腳身形,還是呂洞賓的俠士風範,每一尊神像都充滿生命力,栩栩如生。特別是在法器的精緻還原上,李清榮透過細膩的雕工和彩繪技術,將每位仙人的法器展現得栩栩如生,例如鐵拐李的葫蘆、呂洞賓的寶劍、何仙姑的荷花。他表示,能夠參與這些具有文化代表意義的活動,對他來說既是榮耀也是挑戰。
以大甲媽祖活動為例,李清榮形容這是一場全台矚目的盛事,工匠們會在這樣的舞台上展示最高水準的技藝,甚至學者專家也會詳細紀錄,讓這些作品成為文化資產的一部分,繞境活動活動中,李清榮製作的部分有朱衣金甲、三神土地、溫空馬照等神尊,以及望雀、雪舞等神獸,在技藝上多使用柔美的線條表現神獸靈動的姿態,神尊部分則利用不同的布料展先其莊嚴的神態。李清榮坦言,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項技藝更廣為人知並吸引年輕人投入,他希望透過展覽和教學等方式推廣紙藝,讓這門家傳工藝得以延續,並在新一代的創作中展現更多的創新和活力。
↑ 李清榮最新作品——紙糊的神明房屋,細緻地展現出屋簷與裝飾上的精美設計。攝影/盛琳
↑ 神明房屋中的紙糊小人,呈現細膩的手工技藝與鮮豔色彩的搭配。攝影/盛琳
↑ 李清榮最新作品中的神獸,色彩繽紛,代表著廟會活動的神聖象徵。圖為攝影/盛琳
採訪側記:
走進李清榮的工作室,迎面看到的是各式各樣的紙糊作品,最近他正忙於大甲廟會的神像製作,因此可以看到完成一半的神像、神獸還有神明的房屋,在採訪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他對紙糊工藝的喜愛與堅持,還有對於這項工藝的驕傲。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