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巾幗英雄錦傘夫人遺風在臺灣 從「錦繖遺風」匾額談起
「錦繖遺風」在臺灣
20250129春節 落山風寫於台中
1962年盛夏,林家來臺第六代長孫媳婦林陳金桂起個大早,蒸籠裡大大小小的「碗粿」還在大火中等著熟成。吃碗粿缺蘿蔔乾來炒餡料,不僅失了傳統,更品嚐不到道地的口感,以致白忙一場。她走過右護龍,渴望能向嬸婆借到蘿蔔乾,忽然雷公、閃電、傾盆西北雨齊下,就近躲到護龍內的豬舍避雨。豬舍內破矮牆邊有一塊刻有文字的油漆木板在圍豬,顯得非常突兀。雖然她在日治時期只讀三年的國小,但木板上林萬掌三個字,她是熟悉看得懂的。林家萬掌頭人忌日,每年她都會煮豐盛的祭品來拜拜。眼前她所見的氛圍感知,確定這塊木板就是牌匾,是林家先祖的匾額,如今林家落魄到如此情境,真是欲哭無淚啊! 先搶救牌匾再說。大雨過後,在堂叔的幫忙下,「錦繖遺風」牌匾重見天日,農閒時駛著牛車載去水底寮整修上漆; 但被豬啃蝕的缺損只能當故事來代代傳說了。

百年的老舊牌匾,經過製匾老師傅重新上漆後,再現歷史光芒,族人聚集觀賞,好不熱鬧。雖然內寮林家不缺知識份子,但當老師、當公務員、做生意的人都早已搬離山腳下的林家老宅,唯獨第五代孫林士比有讀些許漢文。他用臺語大聲的讀出牌匾四個大字「錦(徹)遺風」,讓讀國小三年級的我印象深刻,是何字意? 叔公士比沒加以解說。2004年10月10日,我編寫「還原屏東平原開發史的真相」內文,有簡略的介紹這塊匾額,但還是誤植為「錦(徹)遺風」。2010年,臺灣文獻館副館長劉澤民糾正我的錯誤曰: 「非(錦徹遺風); (錦繖遺風)才是正解。繖,是傘的古字,非徹也。清政府讚揚林李氏有天下第一女英豪「錦傘夫人」的風範。「錦傘夫人傳」,有空你可去研究研究,香港有一齣廣東劇(錦傘夫人)可謂轟動社會、家喻戶曉。」
「錦繖遺風」牌匾重修完成,依修匾師傅的建議,釘掛在二進公廰的內門楣上較為適當。我早晚在公廰為林家來臺的六尊老神像和祖先牌位上香後,都會仰頭看看這塊充滿榮耀的匾額,生當林家人是何等的榮幸啊!
不料,在幾年之後,林家叔輩有人對這個匾額的懸掛有了異見,不知是問神明、卜卦、或無知? 直指匾額在公廰門楣上,對神明的進出有所不敬,恐有礙家人健康和命運。林家長孫媳婦林陳金桂,不敵叔輩等人的七嘴八舌,終把匾額卸下,監放在雜亂的農具室裡,任其蟲蛀毀損。從此以後,這塊匾額一直都上不了林家的牆面。偶有文史工作者想參閱,只好有勞嬸嬸林余專話搬出搬進。
匾額落款「四品功勳林萬掌之妻林李氏」,至同治元年,林萬掌已逝世四年,為何還要冠上林萬掌之妻? 林李氏,更是有姓無名; 在清史上的記載也都是如此,男性沙文主義、男尊女卑表露無遺。
清史明載,林萬掌娶原住民為妻,但我身為林家人,還沒去研究林家史以前,所有林家人都不知道林萬掌是娶原住民當媳婦,也不知道林李招是原住民; 但每逢年節,都會和力里社原住民有所往來互動,不解其因,百多年來或許兩方都會感到莫名吧! 看到「林李氏」之稱,要打開神主牌位方能得知是「林李招」。原住名沒漢名、漢姓,這稱呼應該是林萬掌之父林淇泉給予: 冠夫姓林、給姓李、給名招,招字的蘊含很主動、很平凡也和善。
2005年端午,我作了一個讓我驚醒的怪夢:「夢中把我帶到一個很大的石頭堆,我在石頭堆裡幾乎走不出來,只好小心翼翼的爬上石頭堆頂上觀察方向,一不小心滾落了下來。當我甦醒坐起來時,一個碩大的墓碑佇立在我的面前,這一幕讓我嚇出了冷汗。細讀墓碑主文: 「皇清敕授都閫府加四品藍翎顯妣諡彰愛林門李氏佳城」,這不是林家先祖的墳墓嗎? 為何是如此不堪? 跪在墳墓前已泣不成聲。」。從小到大,這個祖墳我根本沒去掃墓過,因為林家沒掃墓的傳統習俗,先祖的墳墓都任其荒廢。2011年建宗祠時,來台四代祖就有十八位先祖找不到墳墓。端午之夢讓我以後夜夜難眠,時至中秋,住在恒春的父親回內寮堪察,證實我所夢場景真確,是土石流成災,周遭農地主人把石頭都堆到林家的祖墳上。
2010年清明節,我回內寮召開家族會議,同意建祠遷葬來臺四代祖的祖墳。臺語說: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無了了。近兩百年的姻親,林萬掌之妻林李招的娘家我找得到嗎? 斷了線的風箏哪裡找? 拿起電話打到春日鄉鄉公所社會課,翁玉華課長聽了我尋親的故事,她說她也有所耳聞,約定12月5日去歸崇拜訪頭目。
翁課長服務周到又熱情,開車送我夫妻倆從屏東到歸崇。我帶一瓶高梁酒當見面禮,Taljimaraw Tjuku(張英梅)頭目打開她隨身攜帶的高梁酒,把酒倒入瓶蓋內,請我喝下去。小小不起眼的迎客舉動,卻熱情滿滿,和藹可親,很上鏡頭的面容讓人終生難忘。在翁課長的翻譯下,我和頭目談了許久,確立了林李招在五個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名Sauniyaw。約在1844年,林萬掌以三頭豬、三個鐵鍋、兩支鐵耙當聘禮,娶了頭目家族的大女兒。以後要寫林萬掌之妻的名字,先寫Taljimaraw Sauniyaw,後面括弧(林李招)。

2021年9月,嬸嬸住屋、住地被法拍。林家先祖神主牌位和匾額等,被迫隨我流浪來台中。「錦繖遺風」匾額不堪幾十年的不當存放,木板裂縫越來越大,不再好好維護恐致四分五裂。

2024年末,在家每天都看得見的匾額,怎麼看就覺得怎麼怪? 清朝在臺四個大官聯名題贈的印文,就像鬼畫符般的抽象,讀不出文來。這或許在當初送修時,製匾師傅便宜行事,草草模糊略過,有個印章形式就交差了事。




依製匾工法,印文還是要雕刻描紅出來,本人確信這塊古匾應有雕刻印文,所以選擇去漆探究。依臺灣文獻記載,清代臺灣職官印錄僅收集一百六十多個官印,遺漏的一定不少。如果錦繖遺風匾額這四個官印可拓印出來,或許可供歷史研究者的參考。去漆後,確有雕刻印文,有些明確、有些模糊,或漢文、或滿文。
一、臺灣南路等處地方協( ) 印章 印邊寬0.7公分,高10公分; 寬6.5公分,長方型。

二、道臺澎兵偹兼提督學印章 印邊0.7公分,高9.6公分,寬6.7公分,長方型。

三、臺灣府印章 印邊1公分,高8.4公分,寬8.4公分,正方型。

四、鳳山縣印章 印邊寬0.6公分,長6.6公分,寬6.6公分,正方型。

2025年01月24日牌匾印章整修後
一、臺灣南路等處地方協( ) 印章

二、道臺澎兵偹兼提督學印章

三、臺灣府印章

四、鳳山縣印章


黎寮(內寮)開基祖林淇泉創立「林萬記」商行,和官方往來密切,是擁有武力的義首世家,社會每有動盪,政府均會檄調平亂,包括: 1824年許尚、楊良斌事件; 1832年張丙、許成事件,客家六堆李受屠殺閩人事件; 1937年恒春半島族群對抗事件; 1843年洪協等匪起亂事件; 1849年客家六堆和閩人械鬥事件; 1851年拉蓬特號船難事件; 1853年林恭事件、六堆未撤堆迫害閩人事件; 1874牡丹事件餘波,族群對抗起釁等,林淇泉交棒給林萬掌; 1858年林萬掌去世後,交棒給林李招掌門,維護社稷安定功不可沒。

1862年(同治元年),臺郡動盪,人心惶惶,反政府組織在四面八方蠢蠢欲動,在中部地區,發生戴潮春豎旗反清事件。屏東黎寮(內竂)林萬記商行林家掌門人四品藍翎林李招固守鳳山縣境,約束境內匪徒陳大目、柯歹、吳旺、連包謀等,不許從賊起事擾亂南臺灣; 令其長子林有才自備資斧,帶兵五百支援總兵林向榮為前隊,支援斗六門禦敵戴朝春。
駐臺欽加二品銜調署臺灣南路等處協[ ] (曾玉明)、欽命按察使司銜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洪毓琛)、補用道署臺灣府正堂(陳懋烈)、五品銜署鳳山縣正堂即補縣正堂(張傳敬)等,聯名題贈四品功勳林萬掌之妻林李氏「錦繖遺風」匾額乙方表功。(官員之名由臺大歷史系碩士謝宗佑考證)。
林豪在他的著作東瀛紀事,對林李招論曰: 女子而才非難,能明大義為難。當彰邑陸沉,台郡震動,李氏苟奮跡夜郎,效尤貳側,因眾心之思逞,遂阻險以自雄,則退可以踞一隅,進可以窺全郡; 相持死蚌,將收利於漁人,雖有長鞭,何暇及於馬腹,事有未可料者矣。而乃從容敵愾,慷慨同仇,保全一方,免遭兵燹,使先世微瑕,一但昭雪,方之馮嫽錦車、秦家良玉,嗚呼賢矣。舉人林豪來臺,巧逢戴朝春事件,對林家在清史上的紀錄也頗有掌握,讚林李招有西漢巾幗使節馮嫽宣撫西域的智謀和明朝秦良玉帶兵出征的武勇; 但官府題贈匾額「錦繖遺風」可能更為貼切。
何謂「錦繖」? 繖,傘也。綿繖就是錦色的涼傘。南北朝時梁、陳至隋,跨三朝巾幗英雄洗英,在嶺南地區平亂時,親被甲、乘介馬、張錦傘出征,人民恭稱她為「錦傘夫人」; 「錦繖遺風」讚指林李招有錦傘夫人的風範。洗英嶺南俚族首領之女; 林李招臺灣力里頭目家族之女。洗英嫁給漢人高涼太守馮寶; 林李招嫁給漢人四品藍翎林萬掌。馮寶早逝(40),洗英代夫出征,率領族人平亂; 林萬掌享年39,林李招掌管軍務平撫反賊。570年廣州刺吏歐陽紇發兵反政府,洗英兒子馮仆被扣,脅迫洗夫人從賊,洗英忠義捨子; 1862年戴潮春反清攻陷斗六門,林李招之子林有才被執,賊不敢害,後隨林文察剿賊漳州沒於陣,為國犧牲。
領南俚族原住民第一女英豪洗英錦傘夫人、臺灣原住民第一女英豪Taljimaraw Sauniyaw四品藍翎,巾幗不讓鬚眉,永留史冊不可抹滅,「錦繖遺風」播種在福爾摩沙臺灣。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