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長期暴露空氣污染恐增脂肪肝風險

2025/02/04 11:18
61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長期暴露於低濃度空氣污染可能對肝臟造成損害,並增加代謝性脂肪肝的風險。該研究以動物實驗為基礎,發現微小顆粒污染物(PM2.5)不僅影響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肝臟功能,甚至導致炎症與肝纖維化。

照片

代謝性脂肪肝(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又稱肝脂肪變性,是全球最常見的肝病,當過量脂肪積聚在肝細胞內時,就會引發炎症、纖維化(肝硬化),甚至增加罹患肝癌與肝衰竭的風險。

研究人員指出,一般人通常認為空氣污染主要危害肺部健康,但這項研究顯示,它對肝臟的影響同樣值得注意。肝臟是人體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負責解毒、調節血糖,並生成必要的維生素與蛋白質,若肝功能受損,可能導致疲勞、代謝異常,進而影響整體健康。 當我們吸入含有 PM2.5 的空氣污染物時,這些極微小顆粒能穿透肺部,進入血液循環。肝臟作為血液過濾器,會累積這些有害物質,其中可能包含砷、鉛、鎳、鋅等重金屬,進一步造成細胞損傷與炎症。

 

研究團隊讓小鼠暴露於來自雪梨主要道路空氣的 PM2.5 顆粒,每日吸入 10 微克,該劑量與人類在雪梨都市區的平均日暴露量相當。科學家在 4、8 和 12 週後檢測肝臟變化,結果發現:

• PM2.5 影響具有累積效應,4 週時變化不明顯,但8 週後肝臟代謝功能開始受損,12 週後出現顯著的病理變化。

• 免疫細胞大量聚集於肝臟,導致炎症反應增加,並促進肝組織纖維化(疤痕組織增生)。

• 肝臟脂肪代謝異常,甘油三酯、雙酰基甘油和神經醯胺等有害脂類顯著增加,同時儲存的肝糖量減少,使肝臟能量供應受影響。

• 64 種肝臟功能蛋白質發生變化,與脂肪肝疾病、免疫系統失調及癌症相關的生物機制有密切關聯。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是低濃度的空氣污染,也可能對肝臟造成長期影響,增加代謝性脂肪肝的風險。

研究團隊強調,沒有安全的空污暴露劑量。即使是低劑量的 PM2.5,長期暴露仍可能導致肝臟疾病。民眾應採取措施減少接觸交通污染:
• 避開交通尖峰時段,減少暴露於高污染環境。

• 選擇較少車輛的路線步行或騎自行車,降低吸入污染物的風險。

• 必要時佩戴口罩,尤其在空污嚴重時期。

• 開車時關閉車窗,並開啟車內空氣循環模式,減少外部污染進入車廂。

該研究不僅提供了空氣污染與肝病之間的直接證據,也顯示了都市環境對健康的潛在風險。研究人員建議,未來應進一步研究低濃度 PM2.5 如何影響肝臟的代謝機制,以找出潛在的治療與預防策略。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