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浪費無度 每年損失13億噸
圖/愛爾蘭環保署發起的「停止浪費食物」行動網站截圖。
文/黃貞綾(荷蘭瓦罕寧恩大學碩士)
世界上仍有許多人民處於赤貧狀態,難以求得溫飽,但是全球每年生產的糧食,竟有三分之一白白浪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今年五月出版的《全球糧食耗損及糧食浪費報告》指出,每年損失或浪費的食物高達13億公噸,約佔生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以蔬菜和水果的耗損比例最高。
全球每年生產糧食 三分之一白白浪費
有幾個令人怵目驚心的數字,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糧食浪費的問題:
1.工業化國家(6億7千萬噸)和開發中國家(6億3千萬噸)糧食浪費的數量不相上下。
2.富裕國家消費者一年浪費的糧食(2億2千萬噸)相當於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全年生產的糧食(2億3千萬噸)。
3.每年浪費或損失的糧食數量幾達世界全年穀類作物產量的一半(23億噸,依2009及2010年數據)。
在這份報告中,先就「食物耗損」和「食物浪費」的定義作一區隔。「食物耗損」大多發生在生產、採收、採收後處理和加工過程,這些問題在開發中國家尤其嚴重,主要原因乃是因為缺乏基礎設備、技術低落以及食物生產系統的投資不足。
而「食物浪費」則多發生在工業化國家,亦即通路商和消費者將完全可食用的食物丟進垃圾桶內。在歐洲和北美,每個消費者每年所浪費的食物高達95─115公斤;相對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東亞及東南亞每年浪費的食物只有6─11公斤。在富裕國家,人類所消費糧食的平均為每人每年900公斤,相當於貧窮地區的兩倍—每人每年460公斤。
在開發中國家,約有40%的食物耗損發生在採收後處理和加工過程中;相對在工業化國家,食物耗損多發生在消費者和零售商層次。而採收和儲藏過程中的糧食耗損將使開發中國家的小農收入減少,並使糧食價格隨之提高。
食物耗損和浪費所造成的問題並非只有糧食本身,還牽涉到資源的浪費,包括水資源、土地、能源、勞工和資本等資源,並且產生不必要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劇溫室效應和氣候暖化問題。
在開發中國家,問題主要來自不適當的採收技術、粗劣的採收後管理和物流系統、缺乏健全的基礎建設、加工和包裝程序、以及對市場知識的欠缺—這些知識能使農業生產的結果更接近市場實際需求。強化農產品供應鏈並使小農可和買家進行直接銷售,是可能的解決策略之一。
不浪費糧食 從消費行為做起
消費者行為和供應鏈上各種參與者缺乏相互溝通,是中、高收入的國家食物浪費的主因,因此,改變消費者的態度將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在收入較高的國家中,消費者往往被鼓勵去購買遠超他們實際所需的食物,例如「買二送一」促銷方式即是其中一個例子。另一個具體的例子則為,食品企業製造的即食產品通常份量過多。而有些餐廳會處心積慮設計出固定價格「吃到飽」的菜單,以刺激消費者儘可能地將食物堆滿他們的盤子。
這份報告也發現,一般而言,消費者對於計畫性地購買食物是不及格的,這表示,消費者習慣將過了「最佳賞味期限」的食物丟棄。學校教育或政策宣示等方案將是改變消費者習慣的出發點,必須要教導消費者「不必要的食物浪費是不被接受的」、「人類可以應用的自然資源是非常有限的」等基本觀念。
丹麥的「停止浪費食物」(Stop Wasting Food)行動便是一個提供消費者有所依據的行動方案,例如:如何在採購家庭日常所需時避免浪費;提倡有效率的家庭支出規劃和選擇理性的購買伙伴,以減少衝動性的購買行為。在英國,「減少浪費行動計畫(Waste Reduction Action Plan,WRAP)」倡導主要零售商、知名廠商及其所屬供應鏈彼此之間共同合作,以降低食物的份量和包裝的浪費,避免那些多餘的食物與包裝物最後都被棄置在垃圾桶或垃圾掩埋場。「減少浪費行動計畫」也投入研究、提出行動計畫和宣傳等策略,其行動伙伴涵蓋各種領域,包裝製造商、零售商、知名廠商、供應商、研究機構、大學、設計公司以及環境和設計顧問等。
面對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減少食物浪費將是遠比生產糧食更有效率的方式。下次當你在採購食物之前,請先打開冰箱或儲物櫃,檢視一下目前已有的食物,並列出需要購買的清單和大概的數量。當你走入賣場時,面對喧鬧沸揚的特價吆喝、斗大醒目的促銷海報,拿起物品放進籃子之前,請你暫停幾秒仔細思考一下,這些食物是自己需要的嗎?是否在採買清單上?千萬別讓這些令人眼花撩亂的促銷手法瘦了你的荷包、浪費寶貴的食物,更造成無謂的資源損耗和環境成本。
關於作者
黃貞綾,台中人,東吳政治系、中正政研所、荷蘭瓦罕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國際發展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立法院、泰國國際學校和德國農業認證組織,曾任職於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負責新聞與公關事務,政治底子但因熱愛美食所以對農業議題有著絕對的熱情與使命。
【延伸閱讀】
《全球糧食耗損及糧食浪費報告》May-11 FAO /聯合國糧農組織
愛爾蘭的「停止浪費食物」行動網站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