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認真的素人考古者-李瑞琳

2011/06/11 10:41
3,408次瀏覽 ・ 1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0
檢舉

照片

李瑞琳考古論文發表

主持人:陳靜寬(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副研究員兼研究組組長)
荷蘭時期記載:南區東邊8村集團位置的初探(李瑞琳,文史工作者)
評論人:簡炯仁(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曾經跟隨簡炯仁老師與李瑞琳一起上山下海去考古

考古真的是一種台灣深度文化之旅.由土地來呈現歷史是最棒的解說方式

李瑞琳樸實又認真的態度令人敬佩.他不斷的提供新發現的遺產文物給劉益昌與簡炯仁兩位台灣學者並求證

有幸可以與他共處學習.

  

http://epublication.kcg.gov.tw/pictorial_short_content.asp?EPKey=715用心留住碧海藍天的─李瑞琳 

  不曾見過李瑞琳本人,但從話筒中沈穩、平實的口吻卻娓娓道出他對大自然深刻的熱情!他的生命,正是一個平凡「環保實踐家」的寫照。

一步一腳印 用心愛海洋
  沒有偉大的人生哲學,有的只是一份堅持與拗執,李瑞琳二十年如一日,每天晨曦出現前,默默的在西子灣海邊撿垃圾。沒有什麼洋洋灑灑的口號,有的是骨子裏對大海熱切的情感,這股動力讓他像個苦行僧似的,撿出他獨特的「垃圾哲學」。而他的牽手則是慈濟的義工,常常從事許多環保活動,和他一樣都是長期關注環保的人。

  適水的李瑞琳,在十幾歲時就當船員,七、八年的船員生涯讓他有機會天天與海為伍,那是他與大海相處最久的歲月,海上三千多天的日出、日落,早已烙印在他的腦海裏,從那個時候開始,他與海洋的關係便難分難捨!

  結束了海上漂流的日子,李瑞琳在中年時進入公部門擔任新興地政事務所的駕駛員,規律的生活步調讓李瑞琳能繼續與大海為伍,他開始加入早泳協會,每天早上五點半準時到西子灣游泳,由於當時台灣公民教育仍未落實,西子灣海邊總是堆積滿滿的垃圾,尤其是假日過後,這讓李瑞琳感到很難過,心想:「如果海洋是地球最大的垃圾筒,那麼這個垃圾筒遲早會因人類的貪婪與自私而超載」,因此每天他利用半小時時間撿垃圾,希望能盡自己的力量保護海洋。

  或許是他「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動了其他早泳的黟伴,也或許他的標竿行為引起很大的迴響,在海邊撿垃圾的人越來越多,民國89年在大家的籌辦下,成立「藍十字環保愛心協會」,初期會員一半是早泳的同好,另一半則是新興地政同事的熱心參與。

  現在的「藍十字」已是頗具規模的公益社團,目前擔任副總幹事的李瑞琳說:「我們正在努力推動廚餘以及廢棄物的再利用,希望以多元、生活化的活動,落實環保工作。」

垃圾哲學 撿出無私、開闊的生命觀點
  李瑞琳的「垃圾哲學」不但促使他投身環保工作,也反應出他的生命觀以及對教育下一代的態度。

  1983年因為鳳山水庫的興建,挖掘出大批新石器時代的貝殼、珊瑚礁化石,他花了十五年時間去整理與收集這些化石,但卻因台中科博館典藏的需要,竟無條件的捐出,問起他怎捨得割讓這些寶貝呢?他只是淡淡的說:「這些東西本來就不是他的,是屬於地球的,收集化石只是為了要了解地球生物演化的過程,他只是把化石交給更專業的學者去深入研究,幫助大家從了解地球中,更懂得愛護地球!」

  不同於一般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他希望留給孩子的,是一份尊重自然的生命態度。因此特別在孩子小學畢業時,送他到花蓮慈濟中學受教,希望在重視自然、人文歷史的環境中,培養出自在、謙卑的人生觀。

  不管是「撿垃圾哲學」、自我的生命觀,還是教育下一代的態度,李瑞琳默默奉獻、尊重自然的態度令人感到敬佩!從他平實的人生中,我們體認到唯有人類的「無私」、「大愛」,才能真正保護地球。

 

2011年南臺灣歷史與文化學術研討會-2

赤山萬金放索開基祖道盡平埔族遷徙血淚辛酸史

恆春墾丁平埔族訪查記錄(五)

恆春墾丁平埔族訪查記錄(四)

恆春墾丁平埔族訪查記錄(三)

恆春墾丁平埔族訪查記錄(二)

南下恆春墾丁平埔族訪查記錄(一) 漢化的廟宇

記錄小林夜祭洞見台灣原民史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