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哈凱的禱告

2011/06/10 19:12
5,427次瀏覽 ・ 3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哈凱的禱告

桃園縣復興鄉,一群哈凱部落的居民,在民國85年賀伯颱風之後,民國91年陸續進駐組合屋,原本說好,只是暫時住兩三年,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隨著颱風季節來到,哈凱部落居民內心更加惶恐不安...

我們的島節目
首播:2011-06-13(一) 22:00
重播:2011-06-18(六) 11:00

內文

 行政院前,一群來自桃園縣復興鄉哈凱部落的居民,帶著孩子要向政府討個公道,他們勇敢高歌並禱告,希望政府聽見部落的聲音。   

 哈凱部落,原本家鄉在桃園縣復興鄉的深山裡,民國五十五年,北橫公路開通,哈凱部落的長輩為了族人就業、就學便利,共同決議集資買地,從偏遠的山上搬到大漢溪上游巴陵橋附近定居,因此也被稱為巴陵橋部落。

 眼前這一片淹沒在雜木林裡的村落,就是哈凱部落在巴陵橋的居住地,正前方是民國九十六年,遭到韋帕颱風摧毀的巴陵壩,而哈凱部落的故事和巴陵壩的興建密不可分。

 民國五十六年,政府為了解決石門水庫的淤砂問題,在大漢溪上游興建壩高38公尺的巴陵壩,蓄砂量1047萬立方公尺,巴陵壩完工之後,哈凱部落居民觀察到巴陵壩的興建,改變了大漢溪河道,河床水位抬升,滾滾溪水不停掏刷著部落地基,每到颱風季節,洪水轟轟的振動聲,讓居民內心不安。   

 民國八十五年賀伯颱風來襲,復興鄉山區多處崩坍,哈凱部落部分居民成為受災戶,九十年桃園縣政府在下蘇樂的組合屋完工,受災戶陸續搬到組合屋居住。然而,哈凱部落的考驗還沒有結束,民國九十三年艾利颱風夾帶驚人雨勢,嚴重掏刷部落地基,加上部落上方樂三道路的坍塌,上下夾攻,家園不再是令人安心的避風港。   

 這次災難,哈凱部落21戶共40幾人,全數被安置到組合屋居住,這一排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就是他們的避難家園,即使外觀簡陋、居民們還是用心生活,等待著政府的遷村計畫,但時光流逝,十年了他們還在這裡。    

 事實上,桃園縣政府早在民國九十三年,就已經在三光村找好遷建地點,安置哈凱部落21戶以及高崗部落34戶,共55戶的受災戶,並花了上億元整好基地,但之後的遷村程序卻停頓了,遷建地點甚至長出了雜草和樹木。

 部落居民還是耐心等候,直到這暫時的棲身之所,居住條件越來越惡劣,漏水、龜裂、地層下陷等現象頻頻發生,居民憂心組合屋,還能抵擋幾次強風豪雨。

 於是部落居民選擇走上街頭抗議陳情,希望加速遷村腳步。對於哈凱部落,遲遲無法遷村,桃園縣政府表示,籌不到遷建經費是主要原因,另一道關卡則是卡在民眾的部分負擔,依照民國九十四年政府修訂的『重大災害災民安置及住宅重建原則』,受災戶必須要自行負擔20%的建造費用才能蓋屋,以每戶蓋一棟房子要一百萬元計算,災民必須要自行負擔20萬元的貸款,但對在山上務農的居民來說,要取得信貸是難上加難。   

 經歷多年磨難,都還沒有辦法有個永久居住地,哈凱部落的居民決定要向國家求償,他們認為,要不是興建巴陵壩,他們家園也不會破碎。眼看著颱風季節即將來到,哈凱部落的居民想要有個安心的家,這個願望是否能夠成真?而哈凱部落的禱告,政府聽見了嗎? 

側記

 拜訪哈凱部落組合屋的時候,正是難得陽光普照的好日子,部落居民都出來曬曬陽光,他們說下蘇樂這裡一年當中,只有少數的日子才會有陽光,潮濕讓部落居民很多都得到痛風,除濕機是除了又除還是沒有用,他們期盼能夠快點搬到一個乾爽又安全的地方,好好的展開新生活,關於未來,他們還有很多的想法,等待實踐。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