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沈沒之島 黃信堯的吐瓦魯影像紀實
「沈沒」二字是由「沉沒」兩字變形而來,「沈」和「沉」在繁體裡是同一個字,導演黃信堯解釋說片名的構想僅是由此而來,這樣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在這部新的紀錄片裡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掌握著意料之外的偶然,苦練著攝影指導的功課,黃信堯帶著一份「惡水沖不走的人和土地的情感」用真實優美的鏡頭,帶著眾人在「吐瓦魯沉沒之前」,踏上諾亞的太空船。
【靜報記者 周慧曉婉/台中報導】「沈沒」二字是由「沉沒」兩字變形而來,「沈」和「沉」在繁體裡是同一個字,導演黃信堯解釋說片名的構想僅是由此而來,這樣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在這部新的紀錄片裡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掌握著意料之外的偶然,苦練著攝影指導的功課,黃信堯帶著一份「惡水沖不走的人和土地的情感」用真實優美的鏡頭,帶著眾人在「吐瓦魯沉沒之前」,踏上諾亞的太空船。 五月三十日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邀請到一位重量級的演講嘉賓,他就是黃信堯導演。繼上次「帶水雲」的專題演講後,黃信堯帶來不久前剛上映的新作《沈沒之島》,他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敘述了和這個小島國的故事,並與同學們交換探討關於拍片的種種問題,三個小時的演講中不時傳來掌聲。 |
演講的前半段,黃信堯為大家播放了《沈沒之島》,這部影片紀錄了太平洋一個即將因全球暖化等環境問題而被海水淹沒的小島國吐瓦魯的故事。吐瓦魯這些年在國際上非常出名,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人口也遠不及臺灣人口多,但是這個小島國卻有與眾國不同的經歷和未來,它是聯合國公佈在不久的將來,會因為全球暖化而第一個消失的國家。至於《沈沒之島》是對比在南太平洋的友邦吐瓦魯與台灣兩個地方在全球環境變遷、海平面上漲之下的影響。 《沈沒之島》可以說是一段由八級風災開始的故事,黃信堯回憶到當初應邀拍攝八八風災的紀錄片,他知道僅僅是從臺灣一地的情況來映射人類生活,因為災難而面臨的衝擊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哥本哈根會議召開的巧合,他偶然中發現這樣一個因環境問題即將消逝的吐瓦魯,帶著對台灣「沈沒」的深刻感受,黃信堯扛著八十公斤的裝備,在今年三月踏上了前往吐瓦魯的拍攝之路。 |
整部《沈沒之島》以幽默的口吻,敘述著島國原住民的樂天知命。最特別的莫過於本片採用對比的手法,在美術師的建議下,黃信堯將臺灣災區影像設定為灰暗偏暖的色調,以此和畫質鮮亮的吐瓦魯景象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截然不同的畫面色彩,不會給觀眾帶來極端的視覺衝突,卻用這種矛盾色調的差異影像,給人意味深長的思考和震撼。 紀錄片中運用了黃信堯擅長的旁白手法,講述了吐瓦魯目前的情況和島上的風俗,這裡的人民由於深刻的宗教信仰,大部分人並不相信這個島會沉沒,卻對從災難中拯救人類的諾亞方舟深信不疑。他們身上散發著樂知天命的氣息,但是真的很需要世界各地的?明,以及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冷靜透徹思考。值得一提的是,黃信堯進行拍攝時正好遇到馬英九總統出訪南太平洋友邦吐瓦魯。 這個島國和臺灣有不解的情緣,吐瓦魯唯一的旅館與政府的辦公大樓,就是由台灣出資建造的,它擁有唯一的外交大使是來自中華民國。同時,這裡還有眾多來自臺灣、日本的志工,他們為吐瓦魯帶來了重要的動植物培育技術等等,整個影片用真實的鏡頭紀錄下生活的美好和災難的殘酷,用唯美的鏡頭和發人深省的談話,喚醒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思考,尤其希望臺灣政府和百姓對環保進行反思並付諸行動。 |
演講結束後黃信堯繼續為同學們解答在製作影像方面的困惑。(周慧曉婉/攝) | 談到吐瓦魯被淹沒的問題,黃信堯臉上寫著嚴肅的沉默。(周慧曉婉/攝) |
黃信堯在影片放映結束後談到了很多拍攝前後及進行過程中的經歷感受,這部新片是自己對紀錄片拍攝的新探索,也是風格轉變的一座里程碑。從自我創意到團隊協作,從注重人物細節的《帶水雲》到如今注重大型話題的《沈沒之島》,黃信堯談到了途中學到的經驗和難以忘懷的偶然際遇。
面對同學們關於拍攝、鏡位、剪輯、配樂、腳本撰寫、訪談技巧等各個方面的問題,他以用心和學會多觀察為基準,向大家傳授了寶貴的技巧和經驗。「一直很青睞這位大導演的片子,能夠聽到這麼精彩的講座。關於他談到的怎麼拍星空的技巧、如何手持鏡頭不搖晃的竅門真給了我深刻的印象。總之,這場講座讓我收穫頗多。」大眾傳播學系二年級的張君威說。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