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方式 助農民獲最大利潤
【記者湯雅婷、郭蕙慈/雲林斗六報導】
農產過剩一直是台灣農業經常出現的問題,近幾年透過製作食品加工產品以及研發新品種等方式,期盼將農民損失減到最小,進而獲得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各地政府也與農委會合作,舉辦許多活動來行銷農產品,今年在雲林盛大舉行的台灣西瓜節便是一個例子(詳見影音)。
每當農產過剩時,價格便跟著下跌,當出售價格低於農民成本的95%,政府便會開始收購,此即所謂的「九五機制」。雲林縣西螺鎮農會推廣股股長鍾井表示,農產過剩的問題其實沒辦法完全解決,因農會只能「輔導」農民,並不能「規範」農作物的種類,若某種作物今年長得特別好,農民便會傾向栽種那類作物,也因而會有過剩的問題產生。
近幾年來透過製造食品加工產品的做法,將農產做最大利用,以降低損失。一般人認為沒有用處的果皮或水果籽,其實富含許多具有功效的成分。像是鳳梨果皮內所含的酵素具有美白的功效,而西瓜內皮的纖維具有消炎成分,可以當成製作面膜的材料。除此之外,將西瓜籽或柳丁籽磨碎後,也能夠當成臉部去角質清潔用品的素材(圖表一)。雲林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施明傳認為,研發此類副產品屬於生化科技的領域,不僅能多加利用剩餘農產,也能提高水果的附加價值。
此次的西瓜節上,可以看到許多新品種的西瓜(圖表二),施明傳指出,研發新品種時,最主要的考量是依顧客需求為主,也因此要甜而好吃,才會受大家喜愛。除了要甜而好吃,讓西瓜更易於耕種也是研發的目的之一,西瓜對土壤或氣候的適應性一旦提升,產量自然就會跟著提升。而西瓜新品種的研發通常是由農業改良場負責,也因此農民只需負擔種子以及人力的成本即可。
舉辦水果節慶可以達到行銷農產的目的,更是全家人假日的好去處。
記者湯雅婷/攝影
除了西瓜節之外,農委會或各地政府也經常以某種水果為主題,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嘉義的番路柿子節、台南的玉井芒果節等等(圖表三)。此類活動不僅可以達到產銷水果、建立水果形象的目的,也可以為當地建立特色。
至於舉辦此類活動的成效如何,施明傳表示,要視當年產額及舉行地點而定,像今年的西瓜節,就吸引為數不少的民眾到場參與。瓜農李政慶表示:「政府舉辦此類活動才是真正有幫助到我們,不然西瓜在生產地一斤都只能賣三元到四元。」雖然李政慶對此活動感到滿意,但他還是希望政府能先估計農民種植的成本,再訂定一個保證補償價格,對農民才有真正的保障。
政府透過多元的方式,一方面希望將農產過剩對農民的影響降到最小,另一方面則希望透過研發新品種或定期舉辦相關活動等方式,幫助農民種植以及產銷農產,從而提高農民的利潤。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