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宜通識教育走進部落 信義鄉望鄉部落遊學之旅
在部落裡我們是少數民族。」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乜寇‧索克魯曼老師帶領生態通識課程兩個班共三個梯次,前進南投信義鄉望鄉部落,進行兩天一夜的部落遊學之旅,體驗原住民部落生活,大自然就是教室,享受寧靜的山區環境。
【靜報記者 張智涵/南投報導】「在部落裡我們是少數民族。」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乜寇‧索克魯曼老師帶領生態通識課程兩個班共三個梯次,前進南投信義鄉望鄉部落,進行兩天一夜的部落遊學之旅,體驗原住民部落生活,大自然就是教室,享受寧靜的山區環境。 行動導向課程是教育部正在推動一系列通識課的改革計畫之一,主張以行動、問題導向的方式進行跨領域的學習。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的學習場域,藉由實際參與,能對於文化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南投縣信義鄉望美村望鄉部落是坐落於海拔900公尺高的山地布農族聚落,群山環繞,可天天開門眺望東谷沙飛(布農族語,即玉山)。望鄉部落就是學生戶外的學習場域,東谷沙飛學校就是望鄉部落與靜宜大學共同規劃的一個「部落教室」,當地耆老、獵人就是部落老師,部落本身也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目前擁有東谷沙飛運動、部落口述文學、傳統生態知識以及傳統豆類多樣性實踐等教學資源。 |
布農族以農業為主,打獵為輔。打獵所得到的獵物,是用來換工或是祭典時使用,農作物是他們賴以維生的食物。當地務農的族人,放心地將田地交給部落遊學的學生種植玉米,並且耐心地解釋耕作的方法以及播種的技術。靜宜大學資訊管理學系三年級陳同學說:「沒想到耕種看起來很輕鬆,我卻連鋤頭都有點拿不動,就連玉米種子也是第一次看到。」這讓生活在都市中,只負責吃玉米的學生,了解原住民為了求生存而努力辛苦地耕種。 |
因為受到日本的殖民,被迫種植擁有經濟利益的農作物稻米,也使得原本的主食小米逐漸不再被族人種植。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快速的成長之下,農人播種使用的種子,大多從種子公司所購買,種子公司所賣的種子雖然品質優良,但是生產出來的農作物並沒有能夠繼續播種的種子,因此每到播種季節就需要再次的購買,漸漸地其他原生種的植物也因沒人要種,面臨到消失的危機。而東谷沙飛學校特別開闊了一塊農地,規劃種植已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的原生種植物,例如:玉米、地瓜等。
被稱為豆類媽媽的奶奶依布(Ibu),是部落中少數持續種植原生傳統豆類的族人。作為傳統食物的豆類,擁有特殊的邊緣性格,間接地逃過現代化的衝擊與淘汰,在耕地裡占有一席之地。每當豆類媽媽看到結實壘壘的豆類果實,總是不禁一陣鼻酸,心想「為何看到這個會突然想起母親啊!」由於父親的早逝,兒時總跟在母親身旁到田裡務農,是豆類媽媽感到最歡樂的時光,她從母親身上得到的不僅只有愛,還有許多布農族與土地之間的知識與情感。 當人們放棄種植傳統作物時,豆類媽媽依然堅持傳統,她說:「母親說,女人若是不會種植,是懶惰的。家人會因此捱餓。」於是豆子成為一種媒介,總是能牽起豆類媽媽許多記憶,不僅保留了原生物種的多樣性,也維繫了豆類媽媽和母親之間的情感與過去的記憶。 |
豆類媽媽(左)利用各種不同豆類製作傳統布農菜餚招待每一位同學。(張智涵/攝) | 田埂間任何一棵不起眼的小草,都可能是豆類媽媽眼中珍貴的植物。(楊雯如/攝) |
當地的族人老恩說:「在山上,周一到周六族人們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忙碌,只有周日的時候,大家一起到教會做禮拜,唱詩歌,結束之後再到鄰居家串串門子,聊聊天。」面對部落遊學的同學們,見到面頂多打打招呼點個頭,並沒有太多的互動。部落遊學的同學來到部落裡體驗基督徒做禮拜,是最快也是最直接與當地族人互動的方式。資管系三年級陳同學表示,聽著族人吟唱詩歌如此認真,能夠感受到族人的虔誠的信仰。同時也對布農族特有的「八部合音」古調詩歌,留下深刻的印象。部落藉由宗教信仰的力量,增加了族人之間的彼此間情感與凝聚力。 |
「時常有漢人的朋友替我們原住民的文化傳統擔心,但他們是否了解自已擁有什麼文化?」乜寇‧索克魯曼反問學生。人與環境是息息相關的,當原住民在替自己的文化作傳承和延續的時候,所謂漢人的族群是否對自己的文化甚至歷史盡一份心力?希望學生能夠更深一層的思考,這也是乜寇‧索克魯曼所期待的。 參與這次部落遊學課程資管系三年級李同學表示,之前有參加過其他通識課所舉辦的行動導向課程,雖然一開始並不瞭解行動導向的課程究竟是什麼,但經過老師講解並且實際參與過後,認為這樣的課程很特別。在課室裡上課還是比較死的,只有自己親身體驗才能夠印象深刻,有趣的課程比較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動力。 擁有排灣族血統生態系四年級的潘百謨提到,參與部落遊學本來抱持著懷念自己家鄉部落的心情,發現望鄉部落當地的文化保留相當完整,就連在做禮拜的時候也是全程使用母語,相比之下才發現自己家鄉的部落,其實已經逐漸被漢化了。這讓去年曾經也參加過部落遊學的陳同學想起她不同的經驗,她表示,文化的傳承其實相當不容易,在現代化衝擊之下,還需要抵抗逐漸被漢化的危機。 |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