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生態福傳「親子活動」:環境教育的第一步,面對環境問題

2011/02/04 22:30
2,794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若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之一,那教育就不應再設限於課室內,不應受縛於功利主義中,教育者不應再只限於老師,所有知道「真理」的人,都有義務傳遞「真理」,若人們都有敬天、愛物的態度,則那些短視近利的想法、作為…等,必然無所遁形。而這樣的教育就是「佈道」,就是「福傳」,就是希望世界能達到生態文化和平的境界。

文圖/蔡智豪

    記得去年三月(2010)陳玉峰老師曾問我,若未來有機會進修,你要投入哪方面的研究?我回答:「教育。」,因為我過去是研究大肚山的植被生態,故陳老師想瞭解我為何想投入教育的研究。我解釋說:「整個社會問題的癥結應在教育,台灣的教育讓人民無法認識自己的土地,讓人民沒有環境意識,而生態研究僅讓我們知道台灣有很嚴重的環境問題,但仍須要透過教育來紮根,來培養人民的環境意識;若有機會,我很想到國外瞭解其他國家的教育,來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尋找一些可行的方法。」

    培養環境意識這樣的想法,自碩士班進修時就一直存在內心中。故畢業後(2005),我陸續與楊國禎教授、陳東瑤教授、劉烘昌教授合作進行生態志工的培訓、生態研習…等,並指導靜宜大學啄木鳥環境工作隊(環保社團)的學生開辦冬、夏令營。為了了解這些環境教育活動是否能有效達到「目標」,故2009年我與楊國禎教授、王金國教授、學生魏竹秀(大四學生)進行了「環境教育營隊之行動研究」,研究結果讓我很驚訝!對於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短暫的活動課程,對小朋友的環保行為及環境態度表現並沒有顯著正向的影響,但對於執行活動的學生志工們,活動後的「環保行為、環境態度」表現均顯著高於活動前的表現。

    這樣的結果讓我回想起楊國禎老師常強調的一句話「做中學」,這也是過去陳玉峰老師所強調的「師徒制的學習方式」。因為這些學生志工在長達半年的籌備過程中,他們已將營隊課程中,對環境教育的認知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與行為。環境教育屬情意、價值的教育,故其教學策略與方法也會與一般的認知教育有所不同。透過這樣的研究結果,讓我知道培養人們的環保行為及環境態度,「志工活動」是一個可行的方法,但對於短暫參加環境教育活動的學員們來說,我們是否能有更好的方式,來讓這些參與者達到內化環境意識的目標。

    每當我內心有所疑問,就會不斷地思索著。我認為情意、價值的學習應來自於日常生活之中,而最好的「老師」應是父母親。偶然地在去年(2010)靜宜大學唐傳義校長就職典禮的活動中,認識了天主教基督生活團的俞維澐、李美蘭夫婦,他們的一群朋友(父母親)亦非常重視小朋友自然體驗的教育,這讓我之後的環境教育活動試驗性地加入了親子互動的層面。換言之,若父母親於過程中若能像「志工」般地投入,那小朋友則能透過生活互動的延伸,逐漸培養出良善的環境價值。

    去年(2010)11月27~28日「生態親子活動─阿里山生態之旅」是初次的嘗試,這個活動我先在校園內帶領環保社團的學生舉辦「檜木林生態的讀書會」,之後再由這些參與的學生擔任活動沿途的解說員。此活動含親子家庭、學生志工共有47位學員報名參加,團隊呈現老、中、青、幼都有的健康族群結構,這也意味著生態的特色在於世代傳承的意義。此次的旅程,非觀光活動,而是藉此瞭解台灣的森林政策,與面對森林的環境問題。首日在阿里山公路我們解說「農業上山的問題」,在柳杉林下我們談「人工經濟林與山葵園的危害」,隔日在看日出時,我們在小笠原山頂的平台上,展開等高線地形圖,逐一介紹周邊的山系,在森林遊樂區我們則談「台灣檜木林的滄桑史」。這二日的晚上,我們住宿於阿里山的天主堂,在天主堂的聖堂內由學生志工們進行讀書會的專題報告。整個活動對學生而言,是額外的學習活動,沒有考試,沒有學分,目的僅在增加學生們對台灣的認識;對親子而言,這趟旅程所給予的,是學校教育中無法獲得的,小朋友在有限的經驗中,僅能懵懂地聽、看著這些環境生態的解說,但家長在此時,甚至之後,卻能藉此對小朋友進行許多的機會教育。

    今年(2011)元旦的周末,我們亦針對台中地區的環境議題,舉辦了一場「冬令生態親子營」,這場活動由濱海的伸港濕地至大甲溪石岡壩、大安溪自由國小烏石分校、大安溪峽谷。在伸港濕地中,透過劉烘昌教授的現場解說,讓參與者瞭解濕地生態的概況,也讓參與者親身體驗中部地區的海岸線,幾乎被工業區佔滿的情形;至大甲溪石岡壩,常年關心水患問題的張豐年醫師則於現地解說大甲溪治水的相關問題,張醫師對此議題,曾向監察委員、水利署相關的官員說明過,但卻是第一次針對親子活動進行這樣的環境教育;晚上則在自由國小烏石分校中,由我向家長們簡介中部地區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如濱海濕地的消失、河川水資源的掠奪、森林的破壞、空氣的汙染…等,這些都是很嚴肅的問題,許多家長也提問:「面對這些環境問題,我們該怎麼做?」,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常說環境教育的第一步就是「面對環境問題」,我們要盡己所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真相,當眾人都知道這些問題後,就會有討論,就會有共識來解決環境問題,但目前許多環境問題的真相被主流媒體忽略、被政府隱瞞,以致讓一般的社會大眾有「天下太平」的錯覺。

    在「冬令生態親子營」隔日的活動中,我們以生態議題設計了許多闖關遊戲,寓教於樂的方式,是希望讓小朋友在活動過程中能獲得環境保護的「概念」,亦期望此概念在日後的培養中,能成為行為處事的重要價值。在遊戲結束後,活動特別邀請彭以凡神父主持天主教的感恩祭,天主教的核心價值是「愛」,是不求回饋、無私奉獻的大愛,透過「愛」,期望達到世界和平。而在愛、和平的價值中,還有一項重要的價值就是「正義」,故在反對國光石化的環境議題中,台灣的天主教團體率先透過各項活動、刊物…等,明確表達保護彰化大城濕地的立場,因為守護天主所創造的宇宙萬物,等同於是對天主所做的行動,對最小弟兄(其他生命)所做的,亦是對天主所做的,透過感恩祭,參加的學員們衷心地感謝上天所創的美好環境,這也更激勵我們保護環境的信念,讓我們的行動更具信心。

    活動最後,則前往大安溪峽谷,由楊國禎教授解說環境生態的概況。楊老師清楚地介紹台灣島隆起的過程,談及地體變動與斷層的形成,並配合當地的地質、水文、氣候…等特色,逐一說明大安溪峽谷的生態特色。非常感佩這些能直接在戶外進行環境教育、能深入淺出地談環境生態議題的老師們,因為台灣真的需要這些老師,真的需要創造更多的機會讓人們與自然接觸、面對問題與反省自我。

    回顧上述,若教育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之一,那教育就不應再設限於課室內,不應受縛於功利主義中,教育者不應再只限於老師,所有知道「真理」的人,都有義務傳遞「真理」,若人們都有敬天、愛物的態度,則那些短視近利的想法、作為…等,必然無所遁形。而這樣的教育就是「佈道」,就是「福傳」,就是希望世界能達到生態文化和平的境界。

作者: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照片

圖1. 環境教育營隊之行動研究論文海報。

照片

圖2.阿里山生態之旅「讀書會」,分組討論阿里山地區周邊的山系、水文、道路。

圖3.在阿里山公路沿線解說「農業上山」的影響。

圖4.這是深度的旅遊,看的是人工經濟林與山葵園對森林的為害。

圖5.在阿里山天主堂的聖堂中,進行檜木林生態的專題報告。

照片

圖6.在小笠原山頂的平台上,我們不只看日出,也認識了周邊的山系。

圖7.音樂是共通的語言,我們合唱「快樂天堂」,祈望世界能夠和平。

圖8.在神木塚前學生們解說阿里山神木的滄桑史。

圖9.阿里山的樹靈塔述說著無數生命的消失。

照片

圖10.再度開辦親子活動「2011冬令生態親子營」。

圖11.劉烘昌老師解說伸港濕地的生態,讓學員們也感受到海岸濕地消失的危機。

圖12.大甲溪石岡壩環境問題,被政府忽視;這也是張豐年醫師第一次在親子活動中進行解說

圖13.活動的協辦單位自由國小張政文校長親自迎接學員。

照片

圖14.晚上由蔡智豪秘書長簡介中部地區的環境議題。

圖15. 藉由寓教於樂的方式,期望讓小朋友保留環境保護的概念。

圖16.彭以凡神父主持感恩祭,讓我們共同守護上主創造的宇宙萬物。

圖17.楊國禎老師解說大安溪峽谷的環境生態;台灣真的很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