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照顧的多樣性 - 新竹縣尖石鄉幼兒教保模式現況之比較 part2
四種原住民教保模式的比較
這四種教保模式的產生都是基於關懷尖石鄉的弱勢幼兒,希望透過不同型態的教保服務,協助這些幼兒迎頭趕上一般的幼兒,藉由自信心的提昇,能夠以身為泰雅族的一份子,居住在美麗的尖石鄉為傲。在此所做的比較,無意評斷好或不好,只是希望從幼兒教育專業的角度來評鑑這些模式的優勢與劣勢,希望提供政府和大眾一份客觀的資料來思考台灣原住民教育的未來。接下來,個人將針對教學環境、師資、課程保育等三個部份來進行比較。
從教學環境來說,無疑的,國幼班和鄉立托兒所的環境優美,教室設備完善,圖書和教具的資源的確要比私立托兒所和幼兒照顧中心豐富很多,也都有設置學習角落,但是國幼班在乾淨和整齊度上仍然有改善的空間,這可能是因為人力和經驗的不足,每個班只有一位初次開始教學的合格教師,要有效能的整理好一間資源豐富的教室,實在有時間和精力上的困難。相較於國小附設的國幼班,鄉立托兒所則是因為教師的工作穩定性高和教學經驗豐富,整體的環境優雅、乾淨且也有秩序感,角落動線也合宜,可以提供幼兒豐富的學習經驗。
而教會托兒所經費雖然不豐厚,但是可以清楚的看的出來,修女將所有的捐款和收費都用在刀口上,盡最大的努力給孩子一個乾淨整齊的學習環境,只是礙於交通的不便和課程的緊湊,教室的環境規劃以秩序感為重點,無法規劃出可以供幼兒自行選擇的完善學習角落。至於剛剛成立的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教室是簡陋的,但是教師和職工努力維持乾淨,略微規畫出了角落,但因為幼兒來自於文化刺激不充份的家庭環境,常規和自制能力尚未完全建立,不宜給予幼兒過度的刺激;也可能因為教具和書籍的資源尚在收集中,所以看來還算整齊乾淨,便是一個不錯的學習環境了。
針對師資來看,個人覺得此次參觀園所的教師們都是非常認真且願意奉獻犧牲的。國幼班的教師們皆有正式教師資格,曾經受過專業的師資培育訓練,但是教師的教學經驗不足,在班級經營上和幼兒秩序的管理方面是非常辛苦的,此外,對於泰雅族的文化和語言的認識可能不足以教導母語和文化課程,最令人擔憂的是,無論是代理代課教師或是正式教師,都還算年輕,將來很可能會因為代課缺的甄試或是結婚生子的家庭因素,而在一、兩年後轉到平地任教或是申請對調,無法長久且穩定的留在部落國幼班任教。
反觀鄉立托兒所、教會托兒所和幼兒照顧中心,教師們對於泰雅族的母語和文化的了解可能會比較充份,可以將這些重要的文化資產整合到課程當中。但是礙於交通的因素,鄉立托兒所和教會托兒所無法收托住在更為偏遠之部落幼兒,而學齡前的幼兒正在學習與家人建立關係的關鍵期,也實在不適合住校,而交通時間的過長,也間接影響到園所作息和課程的安排。至於幼兒照顧中心的部落媽媽們,雖然沒有教師資格,但是因為本身為泰雅族,熟悉族語和文化特性,可以比較確實的以母語進行教學,和幼兒溝通與互動,須要加強的則是專業的教保專業知識和證照,目前正在透過縣政府、明新科技大學幼保系和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協助,利用非農忙的時間修習保母專業課程學分,希望盡快參加考試,取得保母的資格。
在課程的方面,從協助幼兒就讀小學的準備度方面來看,教會托兒所、國幼班和鄉立托兒所的課程是比較接近一般平地的課程的,但是課程當中有關泰雅族的母語和文化課程,比例上似乎不高,是否會間接沖淡了幼兒對於自己母語學習的興趣和母族文化的認同感,是一個隱憂。在幼兒期的成長和學習關鍵階段,如果沒有提供幼兒一個可以自我認同的課程,還是有可能降低幼兒自信的。如何在提供一個平衡自我文化的認同和就學準備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台灣目前在原住民地區所提供的幼兒教育課程,真的是各族原住民家長和幼兒所需要和認同的嗎?這是非常需要我們深思的。
如果教育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幼兒將來搬到平地可以適應,目前的課程結構尚稱合宜,但是這樣是否間接會降低了他們將來回歸家鄉的意願,最後逐漸造成整個部落文化的遺失呢?原住民人口和文化的流失,是台灣改善原住民教育的原意嗎?這些問題都是我每一次上山或是接觸到原住民學生時會有的疑問。接下來,我希望藉由我當初在美國所參觀的原住民教育機構的經驗,來提供台灣原住民教育一些可以參考的建議。
美國亞利桑納州Chinle小學和幼稚園
民國九十二年,當我在元智大學幼稚園教育學程中心任教時,我在亞利桑納大學教授June Maker的協助安排之下,到美國參訪當地的幼兒教育機構,Maker教授告訴我有一個印第安原住民的學校,將國家所補助的經費一點一滴都花在刀口上,為了提供當地的幼兒最高品質的教育,是一家值得去參觀的園所。在獲得園所的同意之下,我們一路從Tucson往北開車八個小時,在一望無際的荒漠中直駛,來到美國最大的印地安人自治區Navajo Nation的 Chinle市,參觀Chinle Kindergarten Center。當時因為數位相機尚未普遍,為了要尊重印地安人不可隨意拍照的禁忌,也不想打擾幼兒上課,所以未能拍下多數一般教室裡的硬體設備,但是每間教室的設備都很齊全,設置有學習區,也有電腦供幼兒使用。但是我在拜訪該校的文化教室時,我深深的被教室裡的環境佈置所吸引,所以在園所的同意之下,大約拍攝了這間文化教師的佈置。我當時只有一個想法,不知道台灣的原住民的幼兒教育機構是否也有這樣的設備?
位於Chinle學校有一間課程中心,由一位長相看似印地安Medicine Man的長者所主持,他負責將該地區原住民的相關傳說故事,生活的習俗,還有當地的植物,一一製作成海報,然後請各級學校的教師協助加註上英文,在各校張貼並進行教學。我們很榮幸地獲贈海報,但是他給每一位參觀人員海報的時候,都會仔細端詳每一個人的特質,然後選擇特定的海報給某一個人,因為他的眼神當中顯現出一種睿智,我心想:「他是不是傳說中的Medicine Man?」因為他熟悉當地的語言、天氣和星象、當地特有植物的特性與功能、和各種習俗與工具,且能將這些文化特性一一畫下來,製作成海報與教科書,這對於保留該地原住民文化是非常有貢獻的一項工作。
當天擔任導覽的教師也分享了她個人與該校的故事,她的父母和她曾經因為政治的因素被趕到加州居住,之後她獲取了教師資格之後,決定回到Chinle教導該地的原住民兒童,為了延續原住民的文化而努力。可惜的是,因為年代已久,我無法記得全部的訪談內容。確定的是,她熟悉當地的文化,也非常樂於留在當地居住和從事教學工作,雖然Chinle沒有飛機可以到達,距離最近的機場也有數小時之遠,但是她甘之如飴。
這一間原住民學校的設備是完整齊全的,結合了現代科技和最新的教學,並且保留了原住民的文化。成立一個課程中心,聘用熟悉該地原住民文化的長老來負責提供課程的資源,更是一個值得借鏡的方法。
結語與建議
不論是哪一種教保模式,對於原住民的幼兒來說,都是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但是因為成立的宗旨目的、條件和資源的不同,也各有優缺點。可喜的是,從不同年代所成立的幼兒教保服務機構來看,台灣的原住民幼兒教育服務是在逐漸的進步當中;可惜的是,這些服務的進步因為不同的因素與限制,對於加速改變的台灣本土文化流失的現象來說,這些進步是太過緩不濟急的。
早期台灣的原住民教育的主要提供者是不同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教會,他們對於台灣原住民教育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重點是他們也常常是我們政府所未能適時提供必要協助的機構。既然是改善台灣原住民教育的功臣之一,政府對於他們的重視、補助和協助,就應該要和一般的私立托兒所和幼稚園是平等的。
國幼班雖然在資源和補助上相對於其他機構是較為足夠的,但是如果不能有穩定且熟悉當地文化和語言的師資,教學品質的穩定永遠是一個難題。要解決師資的問題,應該要保障當地原住民且獲取正式教師資格之教師的正式就業機會,這樣可以鼓勵合格的原住民教師回鄉任教。
國幼班雖然在資源和補助上相對於其他機構是較為足夠的,但是如果不能有穩定且熟悉當地文化和語言的師資,教學品質的穩定永遠是一個難題。要解決師資的問題,應該要保障當地原住民且獲取正式教師資格之教師的正式就業機會,這樣可以鼓勵合格的原住民教師回鄉任教。
至於幼兒照顧中心,提供國幼班和鄉立托兒所無法涵蓋之偏遠區域的幼兒和家庭所需的教保服務,它們的存在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礙於法令對於建築和師資的規定,無法成為合法的機構,使得有心教學的部落媽媽身份不明,無法得到政府經費補助與教學上的協助,遑論學習遲緩和學習障礙的原住民幼兒,更是因為機構不是合法,而無法得到特殊幼兒教育的鑑定與早期療育服務,建議政府應該要另外立法,讓幼兒照顧中心可以合法立案,協助部落媽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