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照顧的多樣性 - 新竹縣尖石鄉幼兒教保模式現況之比較 part1
作者:陳真真/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前言
多年前在元智大學幼稚教育學程擔任專任助理教授時,我帶著兩位學生去參觀美國亞利桑納州的幼兒教育機構,在University of Arizon, Tucson任教的June Maker教授跟我提到,位於美國Arizona州Navajo Nation的Chinle幼稚園是一間將政府補助全數用在改善印第安幼兒教育的幼兒教育機構,建議我應該要順道去拜訪該機構,當時看到該校的幼稚園教室並訪談了教師之後,我心中有著一股深深的感動,但是我心中也有著一個疑問:「台灣原住民的幼兒們是否也是這般的幸運,可以在熟悉該區文化的認真教師的教導之下,在設備完善的現代化幼稚園教室裡快樂的學習呢?」
Chinle的教師們是當地的原住民與居民,或許曾經因為不同因素而曾經離開家鄉,但是他們回到家鄉任教,他們會說當地的語言並且熟悉當地的文化。該校裡設置了原住民課程中心和文化教室,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這樣教師才能在提供原住民幼兒現代化的教育之餘,同時協助該地的原住民延續他們的文化,而台灣呢?後來因為個人教學研究工作的繁忙,而原住民教師議題也不是我的研究專長,所以沒有機會深入探究我的疑問。美國的這次參訪是我與原住民教育的第一次的接觸,而這次研討會讓我有機會可以回顧這一段的旅程與收穫。
此次到尖石鄉參觀了四種不同的幼兒教保模式,使我對於台灣目前原住民的幼兒教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很可惜的是,因為個人行程的繁忙和尖石鄉路途遙遠的因素,加上顧慮教師們可能會因為我在場而有所緊張與不自在,因此無法在現場深入的觀察教師們教學的實況,但是,我還是希望可以客觀地針對這四種模式進行比較,並且根據我多年前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所觀察到的原住民幼兒教育的結果和感想,提出我對於台灣未來原住民教育趨勢的看法和建議。
新竹縣尖石鄉幼兒教保模式之現況
目前該鄉的幼兒教保模式約略可以分為四種,依照成立時間來排列,第一種為那羅天主教義大利修女所成立的私立教會托兒所;第二種是鄉立托兒所;第三種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所辦理的幼兒照顧中心;第四種是民國九十五年成立的國幼班。
個人參觀的機構如下:
一、私立教會托兒所:位於尖石鄉那羅的私立方濟托兒所。
二、鄉立托兒所:尖石鄉立托兒所
三、幼兒照顧中心: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
四、國幼班:玉峰國小和秀巒國小附設幼稚園
二、鄉立托兒所:尖石鄉立托兒所
三、幼兒照顧中心: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
四、國幼班:玉峰國小和秀巒國小附設幼稚園
下列為各個模式現況之描述。
目前在尖石鄉最早成立的托兒所為私立方濟托兒所。因為遇到一位從中國大陸到台灣的法國神父,他親眼看到了新竹尖石鄉的落後,覺得需要修女的幫助,所以與義大利天主教會聯絡,派來從小立志當修女的趙修女。成立托兒所的目的是針對尖石鄉的原住民幼兒,提供教育的服務,希望藉此可以改善當地的生活與教育水準,早期所有的經費來自於義大利天主教會,近年來則有接受台灣的捐款和捐贈,目前酌收稀微的月費和有接送需求家庭的娃娃車費。方濟托兒所成立於民國四十八年,目前有三個班,含大、中、小三班,其中一個班級為國幼班,招收有七十多位幼兒,其中只有一位平地的幼兒。
收托三歲以上的幼兒,讓家長可以專心工作,不招收沒有工作之家長的幼兒,托兒所有娃娃車,每天三趟接送幼兒,來回共六趟,最遠的接送地點包括尖石和新樂。目前所內的教師皆是擁有正式資格的原住民教師,三班共有六位老師。課程的安排與平地相同,參考坊間教材安排課程。園所也為幼兒安排了音樂和美術的課程,不提供英語課,每天會安排一點點泰雅族的母語課程。民國六十一年颱風沖毀了教堂和園所,目前的校舍是之後所重建的。園所因為土地歸屬的問題,先前遲遲無法立案,目前土地歸新竹縣政府所有,已經於十幾年前立案。雖然經費拮据,但是托兒所的設備還算完善,提供幼兒足夠的教具和圖書可以操作使用,幼兒的課程緊湊,教師們教務繁忙。
尖石鄉立托兒所的前身為社區托兒所則是為了要協助農忙期間的婦女照顧幼兒,而起源於60年代,利用各個社區的活動中心來辦理。到了八十年代,總共成立了新樂、尖石、錦屏、梅花、田埔、玉峰、秀巒等7個托兒所分班。目前收托的幼兒包括三歲到六足歲的幼兒,低收入家庭、殘障幼兒、單親子女、為優先收托的對象,目的是在協助當地的居民解決托育和教養的問題。目前的人力編制,包括所長1人,綜理所務,保育員兼任教保行政1人,護士1人,保育員5人,臨時員4人(司機、廚工)。
教學方式則包括了主題教學/單元活動/融合教育/ 戶外教學/節令活動/親子活動/親職教育/衛生教育/生活自理訓練,另外配合才藝課程 - 生活美語/陶藝美勞/數學/奧福音樂。目前收托前山的五個村的幼兒,共招收有四班七十二位幼兒,其中二十七位為國幼班的學生,三歲以上免費入學,教師們皆為原住民,但不完全是當地的泰雅族,規定須為相關科系畢業,通過保育人員特考。園所有兩輛娃娃車接送幼兒,並且聘有泰雅族的族語教師教導幼兒泰雅族母語。
為了協助風災過後的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原住民提昇自信,並學習永續經營尖石鄉土地與資源的能力。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與尖石的居民合作部落多元就業相關工作,在進行該工作的過程當中,發現許多非大班的學齡前兒童因為家庭經濟貧窮和交通不便的因素會留在部落中。這些幼兒可能因為家長農忙而缺乏成人照顧。有的幼兒則是因為家長不識字以及不懂得如何管教兒童,以致於這些部落居民的幼兒上小學之後,會因為在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和學習歷程中,缺乏成人有效的培養與陪伴,在認知和社會發展上有了空窗期,導致學業趕不上和行為不佳的問題,而成為別的部落取笑的對象,使得這些孩子越發顯得沒有自信。由於該基金會發現有些該部落的年輕人具有意願擔任老師,所以與各村的教會或是與部落族人合作,借用場地,成立了幼兒照顧中心。
第一所的養老幼兒照顧中心成立於民國九十四年,我所參觀的則是今年六月剛剛成立的馬里光幼兒照顧中心。教室是由牧師所捐出的部分房舍,教室內設置有簡單的角落。目前招收有兩班,一班有兩位教師,大班有7位幼兒(約3歲),小班則有6位2歲左右的幼兒,教師為部落媽媽,正在修習保母核心課程學分。雖然部落媽媽們沒有專業的背景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從她們虛心的態度和認真好問的表現中可以看出,她們非常希望可以協助自己部落裡的幼兒可以發展得更為健全。參觀的當天,個人發現部落的幼兒雖然才剛上學不久,幼兒已經學會洗手、自己丟垃圾和排隊等基本的自理能力和秩序。
在尖石鄉最近成立的幼兒教育機構則是國幼班,全名為「國民教育幼兒班」,依據「扶持五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即所謂的扶幼計畫而設立。其目的是希望透過讓弱勢兒童及早接受教育,改善這些弱勢族群的教育問題,期望這些兒童可以有機會迎頭趕上其他的兒童。國幼班的招收對象為已經滿五足歲的弱勢幼兒。「弱勢」的定義為地區上的弱勢,例如離島的三縣三鄉及原住民鄉鎮市;或者是經濟上的弱勢,例如低收入戶、中低收入家庭及家戶年所得60萬元以下之滿五足歲幼兒。我參觀的第一間國幼班為玉峰國小附設幼稚園,採大中班混齡,目前大班幼兒有 12 位幼兒,中班幼兒有 2 位。從民國九十五年成立至今,教師皆為代理代課教師,每一年到兩年更換,教室內教具和圖書豐富,設置有角落與球池。課程採大單元教學。班上有數位幼兒曾在至善基金會所辦理的幼兒照顧中心接受托育,常規與自理能力已經建立。
目前的代理代課教師為第一年教學,態度認真,亦有政府相關就業補助方案之人員協助保育工作。第二間參觀的國幼班則是秀巒國小附設幼稚園,亦採大中班混齡,目前共有15位幼兒,其中大班,從民國九十五年成立至今,由於今年有了正式教師的缺額,所以目前的教師為正式教師,之前皆為代理代課教師。教室內教具豐富,設有學習角落,圖書資源亦相當豐富,但略顯雜亂,戶外有新近完成的遊樂設施。課程採大單元教學。目前的教師擁有碩士學位,之前擔任的工作皆為研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