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維萱、譚真/台北市報導】為了向大眾宣導散播性私密影像對被害人造成的傷害,婦女救援基金會製作三部微電影作為宣導媒材。第一部——「Yes or No」,片中以情侶描述在親密關係破裂時,原本親密的對象經常淪為散佈性私密影像的加害人。第二部——「這不是你的錯」,以這句話向被害人強調,影像外流不是他們的錯,不要過於苛責自己。第三部——「後來的青春」則以打工詐騙為例,描述被害人受到誘騙後拍攝的性影像,遭到公開散佈後的心境復原過程。片中將多數個案遭遇數位性暴力的痛苦與想要輕生的處境,以及受到社會氛圍情況下難以求助他人的現況嵌入情節中,說明散佈性影像的行為對被害人造成的打擊,以此宣導預防。
↑ 協助數位性暴力受害者勇敢站出來。照片提供/婦女救援基金會
杜瑛秋於1997年畢業於社會工作學系,畢業後首份工作在受暴婦女庇護所擔任社工,為因家庭暴力求助的婦女和目睹家暴的兒少提供身心輔導。後來她轉至身心障礙兒童的早療機構,發現社會普遍認為孩子有身心障礙是母親的責任,雖然科學研究並不支持這一觀點,但這種看法使這些母親長期承受輿論壓力和譴責。
在早療機構經過一年多的服務經驗後,轉職到勵馨基金會擔任社區婦女服務中心的社工督導將近20年之久,服務之虞更在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攻讀碩士學位。在社區服務中受理受暴婦女、性交易轉業的服務項目,也在此處首次接觸家長或老師來電詢問自己的學生或子女關於性影像散佈的問題。
接著經歷過結婚生子後,2020年到婦女援救基金會擔任執行長一職,剛好當時正直「韓國N號房事件」發生,許多女性的性私密影像遭到散佈造成受害女性恐慌、焦慮甚至是輕生,當時震驚整個社會 。而台灣在2020年之前,處於親密關係的其中一方以恐嚇拍攝、散步性影像來要求對方分手或複合,都稱為復仇式色情。一直到2018年「侵害個人性私密影像防制條例」擬定後,復仇式色情在2020年正式更名為「數位性暴力」,更讓社會大眾重新正視性私密影像散播背後所代表的的情緒勒索及傷害。
復仇式色情走向數位性暴力
「求助個案的受害樣態越來越複雜,已經不只是親密關係中的復仇式色情。」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說道。 她提到,婦女救援基金會在2015年成立台灣第一支「數位性暴力婚暴求助專線及匿名求助信箱」,讓受害者能夠擁有能夠尋求協助的管道。但在近幾年的個案求助經歷中發現,隨著網路媒體的盛行,這些侵害狀況逐漸轉為網路的模式。
在這幾年演變下,加害人不再僅是親密關係,而是在網路結識後,透過誘騙或恐嚇等方式要求被害人拍攝性影像,並以此作為犯罪的脅迫理由,將被害者一步步地騙向萬丈深淵。此類狀況常發生於交友軟體,在受害人對加害人有好感後,加害者以「你愛我,就拍給我看」誘騙被害人拍攝性私密影像給加害人。並更進一步利用「性影像」向被害人勒索金錢以及拍攝更多性影像等威脅,讓被害人深陷於恐懼之中。
婦女救援基金會針對2021年中的新聞案件統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關係以「網友」居多,約佔54%,其次為「前或現任夫妻與伴侶」約佔32%;加害者取得影像手法以偷拍佔比為52%;其次35%則為誘騙或威脅拍攝;加害者竟有高達八成以勒索更多裸照、報復為主進行散佈。可以看出性影像散播的狀況不再侷限於親密關係,反而為網友佔比最高。
為了說明數位性暴力對受害者的嚴重傷害及永無止境的焦慮,婦女救援基金會以拍攝微電影方式,宣導受害者求救方式及預防措施。在校園宣導方面,也會透過情境角色扮演,讓師生思考加害人、受害人和路人的行為動機與反應,促進同理心與討論。杜瑛秋也呼籲正在親密關係中的人,「不要從最熟悉的伴侶,成為最陌生的加害人」。她指出,情侶間拍攝私密照增加情趣,但在關係破裂或情緒衝突時,這些影像可能成為操控對方的工具,忽略了對方是自己所愛。
↑ 數位性暴力流程。製圖/蔣維萱
很痛苦,但可以選擇放下的方式
鑑於此,婦女援救基金會著手拍攝第一部微電影——「Yes or No」,演示親密關係中時常造成性暴力的情況。微電影開頭描述一對恩愛的情侶,在男主角驚見職場主管在女主角擦桌子時碰觸女主角的手臂後,氣憤的和女主角說:「我是哪裡做不好,我做那麼多還不夠嗎?」說完後沒有聽女主角得解釋便轉身離去。男主角回到家中,不願接起女主角撥打的電話。又因回憶起當初相識的過往與拍攝的所有私密影像,在氣憤之下,決定將過去拍攝女主角的性私密影像公開傳送到網站上作為報復。幾天過後,女主角到男主角住所等候並向男主角說:「我不知道你這樣做是為了我們,還是為了你自己。」女主角說完,男主角掉頭就走,沒有選擇追問先前看到女主角與職場主管的肢體接觸一事,因而女主角也沒有解釋的機會。男主角離開後,回到家望著過去兩人的合照,經過思考決定收回之前公開的私密影像,並與女主角坦承溝通,面對兩人之間的矛盾。
影片中幾乎沒有對白,以靜默的方式演繹犯罪過程,不僅說明當親密關係破裂時,在各種憤怒和難過的心情圍繞下,可能會為了報仇而選擇傷害對方。更強調在親密關係中,以散播「性私密影像」為最常見的復仇方式。片中情節演示出,學會放下身段進行溝通不僅是對自己的解脫,也是對一段關係的尊重,以及對愛情的尊嚴和堅持。更以男主角猶豫地反覆瀏覽性影像網站的畫面,強調拒絕將親密關係中的私密性作為傷害對方的利器。提醒親密關係中的雙方,應避免「不要從最熟悉的伴侶,成為最陌生的加害人」的狀況。
經歷這些傷害難道是自己的錯嗎?
「如果那時候沒有答應,這些事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是被害人在性私密影像遭到公開、散佈後第一時間的想法,杜瑛秋說道。在2020年前狀況最為嚴重,多數被害人遭到數位性暴力後,總是飽受眾人的指責。而正是這些指責,導致被害人在整件事中最不能原諒的就是「自己」。社會總是塑造起「完美被害人」的印象,認為被害人沒有拒絕或是答應拍攝性影像就應該遭到譴責。沒有考慮到的是,被害人是受到什麼樣的脅迫、誘騙,又或者是深陷在非常信任的親密關係中而承受的風險。
婦女援救基金會拍攝的第二部微電影——「真的不是你的錯」,這也是我們跟個案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杜瑛秋提到。片中以被害者Ally在色情網站上發現自己的性私密影像,從不可置信轉而崩潰的情景,描繪出被害者在性私密影像外流後的精神狀態。Ally在情緒崩潰許久後,打電話給好友傾訴,而這時候這位好友正是擔任「重要他人」的角色,關心被害者Ally的心情,並不斷告訴她,「這不是你的錯」,更希望營造良善氛圍,支持被害者勇敢求助。
「他一直叫我拍給他,我說不要他就威脅我,他說他很愛我」,Ally陳述男友Joe與自己的對話,而被害人Ally也表示「自己也很愛Joe,自己這麼相信他」,呈現出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情緒勒索與脅迫。希望向受害個案強調,不是他們的錯,錯的是這些加害人,以降低受害者對自己的責怪,也顯示出身旁親友提供協助的重要性。呼籲交往時應該尊重對方,也學會保護自己,每個人都有權利拍攝個人性私密影像,但沒有人可以未經對方同意而擅自拍攝及散佈他人私密影像。
如果選擇活下 會有希望嗎?
因打工詐騙及網路交友等非親密關係造成的性私密影像外流比例增加,婦女援救基金會拍攝第三部微電影——「後來的青春」,劇情描述女主角惟琪在攝影模特的工作過程中,在不知應該如何拒絕的狀態,遭攝影師哄騙拍攝煽情的影像,並且被上傳至色情網站。網上的惡意言論,以及母親得知後脫口而出的責備,使惟琪陷入無助的深淵,但好友及時出現,告訴她:「會發生這種事情,不是我們的錯。」再次顯示重要他人是重要的援助角色,使被害人了解,應該被責備的是加害人,還有不負責任的轉發、留言者,影片再次強調,受害者需要停止責怪自己。
影片最後,惟琪鼓起勇氣回家,發現母親也從書籍中理解她的處境,「對你來說,你媽媽是加害者沒錯,但或許她也是受害者,她還有自己的關卡要過」,婦援會在宣傳時,將受害者親屬作為首位的宣導對象,傳遞不責怪及信任支持的重要,也鼓勵求助專業機構,讓受害者在面對可能的二次傷害時,減少恐慌及焦慮。
「只是網路的世界,真的沒人能夠保證甚麼。」社工及警察的介入,依舊無法根除網路科技發展下造成的弊端,任何在網上出現的內容都能被轉傳、備份。面對這些傷害,婦援會將朝向對性別暴力的預防宣導——三級預防發展,分別為政府及校園宣傳、受害者救援協助,以及輔導受害者重建恢復三階段。在重建及恢復階段,杜瑛秋強調友善路人甲的概念,「我們在頻道影片、捷運燈箱和授權校園使用中宣傳。」對於被害人,路人甲們可以給予的支持,就是不要存有、散布以及留下仇恨言論,很多的傷害,可以因此而減輕許多。
受害年齡下修 我們更應該⋯⋯
婦援會所製作的影片皆在網路上公開授權使用,也因此許多學校及社區會使用影片做為討論素材,「尤其是『後來的青春』,曾被心理師分析受害者以及家人之間的關係。」杜瑛秋說。作為探討受害者行為的樣本外,影片也是陪伴受害者們走出陰影的一大功臣,「她剛開始一直走不出去,害怕家人知道,怕被認出來,於是我們讓他看影片。」杜瑛秋說,個案將自身投射到影片中,藉著與自身經歷相似的劇情,影片成為發洩情緒的管道。
2023年底,最新的宣導影片「網路陷阱揭密——數位身體界線,你/妳知道嗎?」,以動畫方式呈現,說明數位網路的便利性,使app交友成為許多年輕族群常見的交友管道,但之中常常遇到以愛之名,要求拍攝性影像,杜瑛秋說:「索取性影像背後的本質就是權力控制。」勒索、外流,甚至販售影片都是加害者常見的目的。「妳有權力決定自己的身體數位隱私權。」影片強調不要害怕對方不開心或者提分手,而答應對方不合理的需求,性隱私及身體界線的概念在網路上同樣需要重視。
「案件的最小年齡只有八歲。」杜瑛秋說,孩童在懵懂時對愛情的嚮往,常導致他們更容易在使用交友軟體時遭到誘騙。「動畫最快速,而且吸引眼球。」杜瑛秋說,在案件當事人的年紀逐漸下降的狀態下,不需考量演員情緒的呈現,較小年紀的觀眾也能輕易看懂劇情,也就是動畫以及非真實人物的影片,這類孩童導向的作品會是婦援會未來所計畫製作的內容。
↑ 未經同意散播他人性私密影像。照片提供/婦女救援基金會
採訪側記:
受訪者是婦女援救援基金會的執行長,同時也是社工與母親的角色。擁有多重身分的她,陪伴個案經歷痛楚,透過不斷的鼓勵和傾聽,協助個案減輕心靈傷痛。當她講述這些經歷以及如何輔導時,她充滿母愛和擔憂的眼神深深地打動了我,我非常感動也萬分佩服這個社會上能有這樣子的人願意從事助人工作,將愛散佈出去。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