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並解釋歷史事件! 轉貼三個故事 文/余曉平
轉貼三個故事 文/余曉平
http://tw.myblog.yahoo.com/paiwantuban-manie/article?mid=11178&prev=-1&next=11140
收到網路回應,值得收藏:
誠然,反省人類走過的足跡,應該可以提供許多的反思,因而,更有利於未來的發展。但片段而又堅持單一角度的評論歷史事件,卻可能帶來全然偏頗的論斷。
轉貼故事的第一則,即是一明顯的偏見例証。進一步,再用不相干者的評論作註解更是誤導他人。怎麼說呢?
清末,歐洲已啟動工業革命,我們來看看那附近一百年左右的數據: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漢弗萊斯進行該時期的深入統計研究後,發現當時童工在經濟上的地位較人們所理解的重要。她估計,19世紀初,英格蘭有過百萬童工(當中約35萬人年齡只有7至10歲),佔整體勞動人口15%。這項研究有可能改變學界對英國史上這個關鍵時期的理解。這個時期被視為英國成為經濟及帝國主義強國的起點。
早期的工廠主人都以鄉間為基地,利用湍急的河流發電。但他們也發現當地勞工短缺,即使有農業工人可用,也不合用於工業生產。於是工廠主人們改為組織一種由兒童組成的新勞動人口,貼合工廠的需要。
漢弗萊斯說:「工廠主人尋找廉價、具備可塑性、學習速度又快的勞動人口,並發現市區濟貧院的兒童符合他們的需要。」她的統計研究首次顯示,新興工廠在18世紀末期及19世紀初期開始運作的同時,剝削兒童情況急升的確實程度。
她的研究發現,18世紀大部分時候,有35%的10歲男童被納入勞動人口,但這個比率到了1791至1850年間(大規模工業化展開時)已上升至55%,1821至1850年間更上升至60%。
在同一時期,上班的8歲男童數目也大幅上升:1791至1850年間約有1/3這類兒童被納入勞動人口中,比率較1791年以前的不足20%為高。這意味著兒童開始工作的平均年齡有下降趨勢,在1791年以前報11.5歲,但在1791至1850年間已降低至10歲。
這項剛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研究還顯示,英國開全球先河的工業革命初期,工廠是依靠這些如假包換的「童奴」的。他們沒有薪水,僅獲供應食宿。1790年代,這類無薪童工的人數一度有數十萬人。
艱苦繁重的勞動及端惡劣的生活汙染不堪的環境傷寒霍亂等流行病的逞兇肆虐使工人及其子女的健康受到致命的摧?壽命?短,年少夭亡。根据1840年的調查,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壽命只有15歲,曼?斯特工人的孩子57%以上不到五歲就死亡。﹙取材自剝削童工─英工業革命成功要素﹚
英國數據如此,法國應該也好不到哪兒去。
再則,工業革命從英國擴展至全歐,使歐洲整體有能力向外擴張,強化地理大發現以來的控制力。因此:
位於非洲幾內亞灣的聖多美島是16世紀剛果至安哥拉沿海的販奴基地。這裡很早就有歐洲人定居於此。16世紀中葉這裡成為非洲向美洲販賣黑奴的主要轉運站,在1530-1560年間達到繁榮頂點,在整個黑奴貿易期間,這裡運進了將近10萬名奴隸。
1576年,葡萄牙人在羅安達灣建立了聖米格爾堡作為基地,從此剛果河口以南的黑奴就直接從這裡販運去美洲,這裡也逐步發展成為安哥拉和剛果的奴隸貿易中心之一。
16世紀時,控制奴隸貿易的是葡萄牙,17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中是荷蘭,18世紀時則是英國。相對來說,美國人直接參與黑奴貿易的比較少,他們在整個奴隸貿易中的角色,主要是買方,而不是賣方。在很多美國清教徒看來,做買方而不是賣方能夠減輕不少道德負罪感。﹙取材自誰在販賣黑奴?﹚
當時,法國人占據了大半非洲的北部,販賣黑奴會有例外?
所以,用例一的評論法,我們是否也可以說:歐洲人人人有病,既自虐又虐人?
對平常人來說,大體不同國家,或不同民族相互比較時,都傾向於取自家長比他人短,下意識的滿足自我虛榮心取他人長,直對自家短者已非易事,誠心作此者,或有自勵之志但,那些因此以自辱者,則是自卑之徒,作賤自己也作賤族﹙國﹚人。
人類歷史的長河,是人與環境互動的記錄。各地環境不同,人所得的教訓、經驗也就各異,形成的觀念也就天差地別。唯有正視此種差異,才能作出適當反應,而有利於全體人類的發展。
你說是嗎?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