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台南縣北門鄉是防治烏腳病中心,半個世紀後「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在北門「開花結果」。這裡有視病如親的感人故事,92歲的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用愛與信仰//把烏腳病寫入台灣的公衛史。
台灣第一座「烏腳病醫療紀念館」,9月29日在台南縣北門鄉揭幕、開館,陳水扁總統也親臨現場向守護烏腳病患的王金河醫師致意。
陳總統說,1960年在基督教芥菜總會的協助之下,王醫師將自己診所的會客室,也就是現在的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這個地方,當做烏腳病的免費診所,展開將近25年的烏腳病義診歷史。
王醫師在致詞時則說,他在這樣埋頭做,之後就一直沉浸下去、一直沉浸下去,一直沉浸下去,在那個年代,大家都說他是一位憨人,但他卻說,那種滋味比賺大錢、住高樓,更快樂,更有成就感。
紀念館成立這一天,是北門鄉的大事,受到王醫師照顧患者,也出席了這場盛會。
陳春美、9歲得得到烏腳病,13歲的時候在台大醫院截肢,17歲來到王醫師主持的「憐憫之門」免費診所,所附設的手工藝加工廠工作,受到王醫師夫婦的照顧。
紀念館成立這一天,陳春美與王醫師兩人又聚在一起,王醫師則坐回當年他看診的桌子。
人稱王爸爸的王金河醫師,早年從日本習醫返台、成家之後,1944年在自己的家鄉北門開業、行醫,因為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家鄉,被一種黑色疾病侵襲著
就這樣一頭栽進了烏腳病的世界裡,數十年如一日。
16歲就來到王醫師診所擔任護士工作的王?雲,帶著觀眾回到當年的一景一物,包括:病人的候診室、診查室、手術室、藥局等,甚至當年由謝緯醫師用來開刀的簡單手術台也保留至今。
在烏腳病大流行的五、六○年代,當年有患者很多的患者都選擇自殺一途,主要是得到這個疾病的人,因為不了解這種疾病,又必須承受那種痛與孤單,很多人感到無奈、失望,最後差不多都自殺。
還有得到烏腳病的患者,有時必須接受很多次的手術,下腿黑掉,又往大腿延申。
患者大部分集中在50歲以上的年齡層,但也發生在兒童與年輕女子身上。
但是烏腳病到底有多痛呢?根據王醫師的記載,一旦得到這種病的/患者,有如針刺般,既麻且痛,許多病人甚至3、4個月內無法平躺睡覺。
烏腳病第一份文獻發表於1954年,由高聰明、高上榮兩位學者,以「特發性脫疽」之名,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上。
1958年,台大教授陳拱北組了一個烏腳病研究小組,到到西南沿海地區進行調查。在經過兩次大規模調查之後,後來證實烏腳病跟西南沿海居民長期飲用砷含量過高的深井水有關,最嚴重的時候,病患多達一千多人,大部分集中在台南縣的/北門鄉、學甲鎮,與嘉義的布袋鎮 義竹鄉這四個鄉鎮。
早年,王醫師即經常帶著教會的人士探視烏腳病患,獲得了基督教芥菜總會孫理蓮女士的關心,後來她找上了王金河醫師幫忙,由教會資助,王醫師負責烏腳病免費醫療。
就這樣烏腳病義診工作,1960年到1963年先設在王金河醫師的診所裡面,1963年芥菜總會資助「憐憫之門」免費診所經建完成之後,正式接過來。
截肢是當時減輕病患痛苦/不得已的辦法,紀念館的在手術室的牆上,有這樣一段話:「其實我沒有權利替你決定,其實我應該親身承擔這種痛苦,雖然我們知道截肢是為了減輕目前的痛苦,這也不是個容易的決定」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有情有意的王金河醫生
讓我看這部採訪紀錄時
眼淚直直流
也讓我反省
我對台灣'對周圍的人的愛
付出的夠嗎?
謝謝你們的報導
很早就知道北門有這個故事,
但沒有去過,
再訪鹽份地帶時,一定不會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