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強震震撼全台 如何在地震後找到心靈的慰藉與力量
【記者許家源/綜合報導】
根據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的最新數據,至4日清晨02分為止,主震與有感餘震的總數已達到驚人的310起。其中,芮氏規模7以上的地震有1起,芮氏規模6以上的地震有2起,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有16起,芮氏規模4以上的地震有123起,芮氏規模3以上的地震有168起。顯著有感的地震有95起,而小區域地震則有218起。消防署稍早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花蓮強震目前已導致9人不幸喪生,1011人受傷,還有143人被困。全台災情事件總數已達到1067件。
示意圖/Pixabay
花蓮外海昨天上午發生的芮氏規模7.2地震,是自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的最大規模。截至昨天下午7時,全國災損傷亡共計9死、946傷、137人受困。此次地震導致花蓮地區多棟建築受損或傾斜,其中天王星大樓的傾斜角度逾60度,重心不穩使救援工作變得更為困難。先前已成功救出22人,其中4人受傷。最後一名受困者是失聯住戶、花蓮高農的康姓女老師。警消在昨下午2時發現了康女的身影,但她的身體被壓住,已無生命跡象。經過確認,康女已經不幸身亡。估計還需要1至2小時才能將她的遺體移出。
示意圖/Pixabay
曾經擔任護士,現在在基金會擔任社工李小姐,分享了她在協助個案中的觀察。她指出,經歷地震後,許多人會經常感受到地震的錯覺。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他們的身體狀態,也在心理上產生了許多反應。這些反應可能包括恐慌、焦慮、失眠等,對個案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科學月刊的報導,災難相關的新聞議題會對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值得注意的是,災後的心理壓力也可能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慢性焦慮、失眠、抑鬱等。這些都是地震後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及時的專業幫助和治療。
示意圖/Pixabay
曾經親身經歷921地震,現在在中心擔任社工的嘉雲姊指出,地震受害者的家屬會對特定的地點和情況產生應激反應。地震的影響遠遠超過了物理傷害,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也有深遠的影響。因此,災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根據PanSci 泛科學的報導,災難後的倖存者在災難發生初期容易產生「急性壓力反應」,如恐慌、害怕事件再次發生、焦慮、睡眠障礙等等現象。這種現象反映了災難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持續的憂慮和壓力不僅會降低人的心理抵抗力,還會對生理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示意圖/Pixabay
在新北市三峽區宮廟服務的效勞生王先生,觀察到地震發生後,來拜拜的人數有顯著的增加。他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在面對天地之威所帶來的災害時,會尋求信仰的寄託。這種現象反映出,信仰在人們面對自然災害和生活困難時,可以提供心靈的慰藉和力量。對於許多人來說,信仰不僅是對神祇的敬仰,也是一種對生活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期待。在這種情況下,宮廟不僅是進行宗教儀式的地方,也成為了人們尋求安慰和希望的地方。宗教信仰可以提供一種超越現實的視角,幫助人們看到生活的可能性和希望。在困難中,這種超越的視角可以讓人們看到困難之外的希望,並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韌性。
示意圖/Pixabay
婦產科蔡鋒博醫師則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在災後的應激環境下,男性的性趣似乎普遍呈現下降的趨勢,在地震災害之後,有相當比例的男性反映出性趣減退的情況。他們表示,地震災害所帶來的生存壓力和憂慮,讓他們難以專注於生活中的愉悅事物,包括性生活。有些男性更坦言,地震災後的壓力讓他們感到疲憊和無力,從而影響了性欲望。經歷地震等災難時,我們常感到驚嚇、不安、無助,甚至持續沉重。然而,這些情緒是自然的反應。台灣發生強震後,餘震不斷,許多人感到心慌,甚至整天覺得在搖晃。為了更好地恢復和保持心理健康,我們需要建立內在的安全感。面對天然災害,人們會經歷不同的心理階段,包括哭喊期、否認期、侵擾期、接納期到完成期。這些階段反映了創傷對個體心理的深遠影響。特別是位於地震帶的台灣居民,常面對心理創傷。
示意圖/Pixabay
在這樣的情況下,專業的心理輔導和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透過專業的幫助,可以幫助個體理解和處理他們的情緒反應,並學習如何在面對壓力和困難時保持積極和樂觀的態度。此外,社區和家庭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可以提供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讓個體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感受,並得到理解和接納。透過這樣的支持,個體可以更好地處理他們的情緒反應,並找到面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
參考來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災難人類學與心靈創傷的復健:人群的連結、界限的跨越與災禍的歸因」
泛科學「災難醫學(三):不可忽視的災區心理衛生」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災難新聞造成學童心理健康問題」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