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 產學合作滿周年 檢視學生學習成效
【記者江幸芸、張瑋中、黃婕、鄭舲的專題報導】
政治大學新聞系的學生實習報紙《大學報》在去年十月與中央通訊社和Yahoo!奇摩簽署「未來公民媒體計畫」,政大新聞系編採團隊會從每一期的《大學報》中挑選十篇新聞,經過中央社編輯團隊審查稿件後,每週五在三方網路平台同步上線。而今《大學報》與業界媒體合作屆滿一年,但是學生的學習成效有限。
《大學報》的運作模式是由新聞系中有《大學報》實習經驗的學長姊擔任將官,協助大二的記者和編輯,將官中的採訪主任負責和記者面對面溝通、修改稿件,並挑 選稿件給中央社,經過中央社編輯再次修改,最後將修改完的稿件寄給學生。政大新聞系系主任林元輝認為:「中央社是專業的,除了大學報 將官和顧問老師看過之外,還有外面的專業人士看過把關,所以這個合作本身,等於是大學報的學生多了一個可以討教的對象。」
政大新聞系學生張潼所寫、關於政大六期運動場的報導,曾被推薦給中央社,張潼表示:「改完之後,看他幫我改的可能是一些字彙,一些段 落調整,我覺得收穫蠻多的。就是業界的記者寫作方法比較不一樣,可能一些用詞、段落的學習。」經過中央社修改稿件,可以在學生新聞中納入實務界的寫作方 式,但政大新聞系學生張智勳卻指出,中央社改稿只是單方面提出建議:「因為它改我也沒辦法跟他溝通,它上面會寫他為什麼這樣做,但就 是單向,不是雙向,我還是比較在意跟採主一來一往的溝通。」雖然中央社協助修改稿件,但單向溝通的效果有限。
《大學報》副總編輯樊德平表示,中央社改稿或是將官改稿,對學生而言是相同的學習過程:「所以其實他還是得不斷不斷磨練,很難說這個成效是中央社帶來的還是大學報本身,就可能就是一個過程這樣。」樊德平也指出合作的另一個限制,她表示《大學報》每學期的將官和記者都不一樣,學習效果難 以顯現。
經過一年的合作,中央社資訊事業中心網路組編輯曾盈瑜認為,學生查證的功夫有待加強,曾盈瑜畢業於政大新聞系,她能體會學生要兼顧大學報和課業的辛苦,但 是她也說:「力求新聞稿的正確這件事情是你可以憑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把它作好的,因為受訪者叫什麼名字,或者是我們這邊採訪活動的名 稱是什麼,這些都是只要細心可以做好的事情。」至於未來合作方面,曾盈瑜則表示應該先讓大學報和中央社上級面對面溝通,再談合作。
《大學報》和中央社合作一年,學生的學習成效雖然有限,但卻增加了學生媒體的曝光率,讓讀者可以選擇不同於業界觀點的新聞,而《大學報》除了有文字新聞, 也有影音新聞,樊德平表示影音新聞是未來趨勢,未來希望能讓新聞系學生製作的影音新聞也同步發表在中央社和Yahoo!奇摩的網路平台上。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