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采婕、楊格/新北市報導】初冉文創創辦人王思涵和獅公館工坊的獅頭技藝師傅施俊雄、施智翔共同合作,製成改良傳統獅頭的獅頭掛飾。以及與阿玟姐客家米食合作將記憶中米香的味道作保留,運用傳統美食紅龜粿的造型製作成擴香石。將傳統技藝製作成現代喜歡且實用的物品,讓更多人能了解這些傳統文化。
↑創辦人王思涵正在教年長者做紅龜粿。攝影/楊格
初冉坊創辦人兼執行長王思涵畢業於政治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在讀了成大電機所一年後覺得還是喜歡與人相處、溝通合作,因此申請政大研究所讀科技管理和智慧財產權相關知識,並找了大學同學和曾經的高中同學一起幫忙。
初冉坊的營運長古佩臻是負責設計產品,將傳統技藝的精華製作成文創商品。曾立嫻是技術長負責設計推廣的課程。創辦人和營運長及技術長一起在就學期間參與了許多關於志工的活動,都有相同的興趣,志工服務和文化教育。而讓王思涵決定要投入這項工作是在她參與「教育部111年青年壯遊臺灣 尋找感動地圖實踐計畫」時採訪到當地的技藝職人,職人和他們分享產業面臨的困境以及他們所想要改變,最後說了一句「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心態」,讓初冉坊的團隊成員開始思考並投入這項企劃。
初冉文創主要在做技藝的傳承,和台灣的技藝職人合作,希望能復刻傳統,延伸新創意,因此將技藝的內容製作成手作材料包,讓大家能透過手作體驗來更了解這項技藝。同時也有創作坊,將文化知識做傳承,並宣傳出去。
科技化網路時代 傳統技藝的蛻變
初冉坊以「傳統復刻」作為製作產品的主軸,將職人的手藝和故事,透過「手作體驗」的方式,讓民眾接觸到台灣傳統百年技藝,也打破原先大眾對於傳統技藝的距離感。初冉坊的明星商品有獅頭掛飾和紅龜粿擴香石,這兩項商品分別是和鹿港獅公館工坊以及苗栗西湖阿玟姐客家米食這兩位擁有台灣傳統技藝的職人合作。
原本獅頭製作的方式需要許多繁瑣的步驟,耗時大約一個多月,但到初冉坊體驗就能在一個小時內學習到製作獅頭的精髓和職人的精神。而體驗紅龜粿擴香石則能使體驗者從課程中認識到原來台灣還有這麼多美食,進而有機會能去嘗試看看。
一生一個獅頭 獅頭改良成掛飾
舞獅的特色是來源於在以前的傳統宮廟文化。因為台灣早年經常有械鬥發生,所以人們都會習武保身,因此延伸出舞獅文化。
王思涵和鹿港獅公館工坊的獅頭技藝第三代師傅施智翔共同合作,將傳統的獅頭改良後製成了方便攜帶的獅頭掛飾。獅頭製作的過程需要高度的技巧和耐心,從木材的選擇、雕刻、彩繪到裝飾,每一個步驟都體現了老職人精湛技術和對傳統的尊重。
傳統獅頭的製作過程,會選擇土來塑形當模具,等土乾掉後會在殼上面貼九層的紙跟三層紗布來增加整體獅頭的韌性,但必須一層一層的等全乾了才能進行下一個步驟,否則會從裡面腐爛壞掉。接著在獅頭的外層加上一圈藤條來增強,內層加入兩根木棍來做握把,最後再進行彩繪及裝飾,耗時近一個月才能完成。
在製作獅頭掛飾一開始選擇使用紙板方式,去復刻傳統獅頭製作時的層層堆疊,以彩繪、裝置獅毛,讓大家體驗。在設計過程同時也與職人共同討論設計,施智翔分享:「因為獅頭是立體的,所以最重要的便是凹凸,如獅頭的額頭、明暗,這也是為什麼在製作時,會有堆疊的步驟。」
設計獅頭掛飾時經過了不斷的嘗試各種材料,像是:輕黏土、蜜蠟土、色紙竹編等。到獅頭的第一個版本以紙板為基底,在和施智翔反覆的調整討論後,希望能注入新世代喜歡的元素,因此在獅頭旁邊有小木片可以雕刻一些自己喜歡或是吉祥平安的字上去,最終以雷射雕刻為基底。改良的原因是初冉坊團隊在經過市場調查之後發現,國小以下小朋友對於獅頭普遍都非常感興趣,而為了讓小朋友製作上更加容易,便採用木片的方式,讓大家有更好的體驗。
每個獅頭都有自己的故事,因此不同的地區獅頭舞也發展出許多種流派和風格,每個流派都有其獨特的獅頭設計、音樂、舞蹈動作和表演技巧。例如:南派獅頭通常較小巧靈活,而北派獅頭則較大且強壯。獅頭有分閉口獅、開口獅、客家獅、畚箕獅、劍獅較常見的為閉口獅和客家獅,因此挑選了閉口獅和客家獅作為吊飾的造型。
總的來說,獅頭舞是一項擁有豐富歷史和文化背景的傳統技藝,透過表演獅子的生動形象,傳遞著祝福、好運和文化傳承的信息,一直保持著其特殊的地位和價值。
米香飄萬里 研發擴香紅龜粿保存
↑調出喜歡的顏色。照片提供/初冉坊
↑材料混和。照片提供/初冉坊
↑倒入模具,敲出空氣靜待乾掉。照片提供/初冉坊
↑將擴香石小心脫模。照片提供/初冉坊
↑裝飾並帶回家點上喜歡的味道。照片提供/初冉坊
客家人早期多以務農為主,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而當時是以種植稻米為主,因此發展出許多種類的特色米食,讓外出工作時也能填飽肚子。因此稻米的豐收象徵了人們能豐衣足食,為了感謝祖先和上天,也時常使用客家米食來祭祀。
王思涵與阿玟姐客家米食合作將記憶中米香的味道做保留,運用傳統美食紅龜粿的造型製作成現在常用到的物品擴香石。客家米食,是以「香味」為主題的延伸。過程中,初冉坊嘗試了各種材質當作香味的傳遞媒介,嘗試過不同成份的石灰粉、水泥,也想過製作成珪藻土等,經過評估後最終選擇用石膏,製作擴香石來傳遞米食的文化。製作過程一刻都不能馬虎,用香味來鎖住兒時的記憶。
傳統客家米食的艾草菜包,外皮是使用純米粒磨製而成,必須先將糯米浸泡,磨製米漿,接著脫乾米漿,加入艾草,再經過攪拌粄仔,皮薄Q彈的外皮就製作完成了。內餡要先爆香,放入蝦米、豬肉、紅蔥頭,接著再拌入大量的蘿蔔絲。最後包餡成形,放入蒸籠,一顆顆香噴噴的艾草菜包就完成了。
傳統客家的艾草菜包因為是食物不易保存,所以初冉團隊將其製作成紅龜粿造型的擴香石DIY材料包,讓體驗文化能不受時間限制。首先,先調製自己喜歡的顏色、倒入石膏粉攪拌到黏稠狀,再倒入模具等至全乾後,便可脫模成形,再製作紅龜粿的底層,並綁上客製化的平安繩,最後滴上精油就完成了。
初冉坊在設計時,除了確保製作過程能達到規模化,希望同時也保有客製化的彈性,不論獅頭的吊飾或是紅龜粿擴香石,都會附上可以自由選擇文字內容的雷射雕刻木片,不僅可以綁在成品旁邊,也多了一份溫度,同時讓產品更能符合市場需求。
↑初冉坊最後和桃園市復興鄉三民社區的居民們一同合照,讓當地居民們更深入瞭解客家美食文化。攝影/楊格
積極搶救更多傳統技藝 展現更多新創意
除了這兩樣明星商品,也在台灣各地找尋更多故事和更多傳統技藝職人合作,希望能透過更多方式宣傳出去,讓大家發現台灣原來有這麼多的寶藏。
初冉坊在與技藝職人合作的同時,重視了解職人和文化的故事,並融入創作坊課程中,在創作坊除了玩手作,也會讓大家品嚐在地美食,及分享文化故事,讓大家在未來不論是到在地旅遊,或是返回家鄉,都能更重視和認識文化。
材料包與創作坊的設計與課程,目標在於提升大眾對於文化的認同和意識,同時也將開設文化課程,邀請職人分享,以及「文化傳承師認證課程」,培養對於文化、手作有興趣的學員,以「人力培訓」為目標,共同為台灣文化教育的生態系努力。
採訪側記:
這次採訪我們先是在辦公室和創辦人王思涵了解了整個初冉創立的過程、契機以及台灣現在面臨到的問題。但我們希望能更加瞭接他們推廣的過程以及手作的體驗,因此我們兩個便跟著初冉一起開車到桃園的復興鄉,看看初冉團隊是如何帶領大家一起手作,如何讓大家更了解台灣的傳統文化。
經過了這次跟著上山,我更加了解了原來台灣還有這麼多食物是我沒有品嘗過,了解過的,也產生了想要去試試看的想法,原來要傳承台灣文化其實沒有那麼難,只要我們花一點點心思停下腳步來多看看就會發現,原來傳統技藝是多麼有智慧、多麼有趣。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