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滋養,調節,復元|耀愛家屬團體 | 活動實錄

2023/12/06 16:06
2,078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撰寫者:志工 加加 
編修者:游仁佑 社工

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愛(徐森杰 秘書長)

照片

1. 覺察心情

上午森杰介紹了「心靈掃描」,以太極的兩色一邊是正向的感受、一邊是負向的感受,而其中那異色的點,是正向中有負向、負向中有正向,在森杰的引導話語中,提到自傷、對孩子的負面情緒等等,不避談一般認為較敏感的話題,建構了一個安全開放的談話環境。森杰說到為何要大家辨識自己的心情,是因為藥癮者常會有很多症狀,但家屬要知道如何應對,而「心情通往需求,需求沒有滿足,心情就會受波動。」家屬時常在面對藥癮者用藥議題會打亂心情,有擔心害怕等恐慌感受,但恐慌的感受對自己不好,因此需要學會如何因應自己的情緒。

森杰談到,有些用藥癮者面對心情波動的自動反應是「找藥頭」,不是處理需求。這時森杰反問家屬們:「你的藥頭是誰?是某樣東西?還是孩子?是不是常常無法覺察自己需要什麼,只看見別人需要什麼,覺得只有自己能處理好所有事,孩子好你就好,他不好你就不好,好像與孩子共生。」森杰帶領家屬看見,家屬時常無法覺察自己的需要,並一直在照顧別人的需要,但其實是為了自己的擔心而做。森杰提到把自己的需求擺在別人身上,雖然看似美德,但忘了照顧自己,也忘記很多行為是為了解除自己的擔心,讓這些擔心的行為變成了情緒勒索。

森杰最後問到:「一樣都是找藥頭,藥頭可以是spa、按摩、旅行、對自己好,而不是幫家人還債,拿錢給藥癮者結果他又去買藥,你要選擇送錢給藥頭,還是花錢做spa?」很多人都在懊悔過去或擔心未來,但要學會活在當下,而家屬放不了手是因為害怕,但害怕往往是有毒的,若藥癮者不為自己調節,家屬怎麼擔心都沒用,家屬越放手,藥癮者越有機會能學會為自己負責,藥癮者一定有自己的能力,但當我們把藥癮者當小孩,藥癮者便不會成長。

森杰提到「愛是成全,不是控制;藥癮者還活著就有希望,我們在可以的地方盡量幫忙,在能改變的地方改變,而不能改變的地方則保持彈性與等待,不要總想改變別人,而是學會讓自己變好,我們會焦慮會害怕,但還是要相信藥癮者有能力會照顧好自己,我們需要學會與焦慮、擔心和平共存。」

森杰也提出減害觀點「凡事以最壞打算,剩下的就交給老天」,提醒家屬也可以減害觀點陪伴藥癮者,降低非理性的期待。

2. 陪伴的藝術
有成員提到藥癮者復發後的不穩定,以及習慣以欺騙的方式溝通,森杰點出重點不是欺騙,而是許多藥癮者擔心說真話會使人傷心或受到嚴厲的處罰,因此在家庭互動中會需要有保持一定的朦朧美。森杰也提醒我們在面對藥癮者要以99%的相信及1%的保留,因為即便我們想知道真相,有時並不容易,但可以多看看事實。秉持相信與希望,看見藥癮者至少有回家就是好事,沒收到壞消息就是好消息,並也提醒家屬需設立停損點,建立出彼此的界線,而藥癮者也需為自己的需求與行為負責,我們無法強迫成年人該怎麼做,但我們可以嘗試幫忙分辨。

3. 從身教開始

有一位成員提出了疑問,要對孩子放手,難道就是都不要管嗎?森杰回應,不是不要管他,而是我們也要說到做到。學習自我照顧,其實就是一種身教,練習處理自己的焦慮跟恐慌,讓孩子看到,面對心情的波動是可以選擇不同方式照顧自己的。

其實我們常要求小孩照顧自己,我們自己卻沒有先做到,森杰提醒:「照顧自己的心情,為自己的需求負責,理解自己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期待。」

當情緒來的時候覺察它,找方法照顧好心情,或許可以試著先等一下、享受無聊、活在當下、正念、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跟焦慮與擔心和平共存,在能改變的地方改變,不能改變的則保持相信。

 

復元,就是開始(菁蓮舞 舞蹈治療師)

照片

1. 感受不正面衝突的可能性

午餐過後,與早晨的團體一樣,大家拿著椅子圍成圈,不同的是,菁蓮邀請大家站起身,把椅子推向後方,並提醒大家:「今天的動作都只要做到六七分就好,要訓練的是身體的彈性跟心理的韌性。」接著帶領成員們暖身、在空間中隨意走動、用身體的一部分互相打招呼、在椅子上試著做出最歪斜的動作,這些活動連結了團體中的成員,也讓我們開始跟自己的身體連結。

暖身過後,菁蓮協助大家分成兩兩一組,進行分組活動「雙人開合」,每組都有各自獨特的展開、縮合,在滿滿的笑聲中完成了各組的展示。菁蓮接著邀請大家分享,剛剛過程中身體和心情經驗到什麼,菁蓮分享到:「有時候的辛苦是關係太過緊密,從跟組員的開合伸展交錯,可以去感受不正面衝突的可能性。」

2. 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接下來的活動,回到了椅子上,菁蓮帶著大家做「定錨伸展練習」,並告訴大家,這個練習很重要的一點是,無論身體如何為了往前抓而向外拉伸、多麼的扭曲不對稱,我們都還是好好的坐在椅子上。

身為陪伴的家屬,要面對藥癮者已失去身體主導權和他背後的議題,菁蓮說著:「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因為最辛苦的是當對方準備好了,但我們卻不在了。」菁蓮說:「我們不用假裝沒事。」今天回家後可以常常聽聽身體的聲音,找回身體的主導權。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