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推廣 旗袍的力與美
【記者 王嘉琪、林毓庭/嘉義台北報導】
嘉義市僅存一間旗袍製作店,保留著傳統工藝與過去的回憶,面對成衣工廠的出現,其他服飾產業的成本和價格大幅降低,導致旗袍店的客人越來越少,店面難以維持生計,旗袍產業便逐漸衰落。李清江師傅不斷做出改變和創新,期望能將旗袍工藝繼續流傳下去。
李清江的六十年 眼見旗袍式微
在時代的變化下,穿著旗袍的人數越來越少,嘉義市也僅存一間旗袍製作店。工藝師傅李清江因為小時候家境不好,為了幫助家庭,從14歲便開始做學徒,如今已將近80歲。
旗袍製作師傅 李清江:「以前那個社會是較落伍的形象(的人),就是如果沒有讀書的話,沒有再上進的話,你就是要學個手工,你對家庭才有幫助。」
堅持傳統 做出每個人的專屬旗袍
李清江師傅仍用著舊式的縫紉機以及熨斗,細心把關每一針,為每個人製作出獨一無二的旗袍。
旗袍製作師傅 李清江:「這人你瘦瘦的,你就要幫他選比較,,花的(圖案)比較大一點的,看起來就比較大方,就不會那麼瘦,那個胖胖的話,你一定要給他找一個小碎花,比較深色的那個顏色,看起來就穿得比較瘦,人又高這樣子,選布料和型式都要看人。」
旗袍文化流逝 迷思卻源源不絕
五、六零年代,是旗袍發展最鼎盛的時候,有許多人會穿著旗袍,嘉義市的旗袍製作店也高達十幾間,然而,現在接觸到旗袍的機會減少,也讓多數人產生對旗袍的迷思。
旗袍同好會創辦人 馬于文:「我覺得大家對它誤解很深,因為我們經過調查,不穿旗袍的理由,第一個覺得沒有場合沒機會穿,第二個覺得不舒服、不方便,第三個很多人都覺得穿旗袍一定要身材很好,那絕對是錯的,以前旗袍真的是很普及的一個衣服,如果是一個天天大家都穿的衣服,為什麼會有身材不好不能穿這個迷思?」
旗袍製作師傅 李清江:「本來(傳統的旗袍)這旁邊是拉鍊,可是現在拉鍊像你們(年輕人)都不會穿,就這一定要後面拉鍊,像穿洋裝那樣拉起來(的概念)。」
傳統結合創新 盼旗袍再現風光
面對旗袍的市場需求減少,旗袍店難以生存,李清江師傅也因此難以找到接班人,不過,兼具傳統文化和創新設計的旗袍隨之而出,期望能讓更多人看到旗袍的力與美。
旗袍製作師傅 李清江:「(這件是)中西合併的,上身是中式,下面是改良,你說人家要做什麼型式,只要能給我說,還是你有那個樣子給我看,那我就會照你那個型式去做。」
旗袍同好會創辦人 馬于文:「我們能做的事就是時尚化、年輕化跟生活化,我們希望讓大家不會覺得旗袍好像只有特殊場合穿,我們還有麻將,還有卡通人物的旗袍。」
旗袍文化在台灣已發展多年,雖然已走向衰弱,但希望透過推廣,能讓更多人了解旗袍,並且喜愛上它。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