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通街區|日治時代嘉義針車行五代傳承針線情
【公民記者蔦沐/嘉義報導】
日治時代,日本政府在嘉義推動都市計畫與街道改正,以嘉義火車站為起點,開設了「大通 (現在的中山路)」及「二通 (現在的中正路)」兩條主要道路,作為棋盤式街道規劃的基礎。「大通」多為日本人開設的店鋪,「二通」則沿襲清代的發展,多為台灣人所開設的店家,又稱「本島人街」。因為二通以前就是南北雜貨的集散地,有不少藥材、原料、零件的店鋪,有些店鋪至今仍營業中。嘉義知名美食「林聰明砂鍋魚頭」也在二通街區中。
嘉義市近年致力於舊城活化,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二通街區是嘉義市的重要象徵,成為舊城活化的重點區域。嘉義市政府透過「新二通產業創新」、「青年創業」以及「店家改造」三個策略,搭配已執行多年的「舊屋力」以及「老屋卸妝」計畫,媒合專業設計團隊,以設計力整建老屋,協助傳統產業創新,逐步找回二通的「生活感」,為二通街區增添新的活力。
「嘉義針車行」為二通街區活化的其中一環。「針車」就是裁縫車、縫紉車,曾經是許多人的嫁妝標配,也有許多婦女靠著針線活,客廳即工廠來養大兒女,最有印象的,就是學生時代幫忙繡學號的阿姨。「嘉義針車行」於1944年開業,至今傳承第五代。
今日到訪巧遇第四代頭家娘游貴襴耐心解說。頭家娘早年就讀服裝科,民國70年嫁給第四代頭家,店內有許多縫紉作品是頭家娘當年的家政作業,以及後來的文創產品。從頭家娘的分享得知,第一代從日本時代就住在二通,房舍樓高兩層,用檜木所建,當年在二樓可以直接看到嘉義火車站 (現在全被後來新建的透天樓房給擋住)。早期台灣製造業不興盛,原料都從國外進口,於是部分家人便移居日本,從當地採購零件寄回台灣,再由台灣的家人將零件組裝成完整的針車,賣給工廠及民眾。
時至今日,紡織產業歷經自動化及外移等,市場對於針車的需求不如以往興盛。第四代頭家吳震泓平日會到嘉義及雲林監獄教授受刑人裁縫的技巧,製做一些文創商品;店內則以維修為主。頭家娘也分享:之前有位客人找到家裡一台老舊的針車,一使用就卡住,為了修復這台媽媽的嫁妝,從網路上找到「嘉義針車行」,請頭家幫忙修復。頭家修理好的不只是針車,也修復女兒對媽媽的愛與記憶,這也是「嘉義針車行」持續經營的價值與動力。
嘉義市於11/25~12/10舉辦「打開二通—嘉義市二通生活圈街角館成果展」,重新介紹二通街區讓民眾探索,認識二通的現在與從前。
↑嘉義針車行位於嘉義市二通街區,於1944年開業至今,傳承第五代。
↑店內擺放各種款式的針車與裁縫機器,見證針車的演進。
↑第四代頭家娘游貴襴很熱情的為來訪的民眾解說。
↑牆上的裝飾是第四代頭家娘就讀服裝科時的作品,非常細膩。
↑雖說店鋪是1944年營業,但這棟建物在昭和十七年(1941年)即已建造完成,全屋主建材為檜木,樓高兩層。
↑這台是店內最古老的針車,有近80年的歷史,運轉起來還很滑順。桌子則是檜木製的,目前已停產。
↑在車架(左上)、針車(右上)、及老屋的木板上(下),均可見嘉義針車行(東鄉牌縫衣器)的船錨商標。
↑嘉義針車行的家徽為梅花中間有一個「吳」字,期望吳家製作與修理針車的技術可以持續傳承。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