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報導】公共事務參與度低 學生錯失溝通時機
【記者牛貞懿、呂沛軒、徐培倫、劉彥妤的專題報導。】
台灣大學十一月中旬舉行第八十二屆校慶,原本應該是舉校歡騰的日子,卻有一群師生在校門口連署,抗議即將發包興建的人文大樓破壞校門景觀。台大校方堅稱大樓動工計畫依照學校的標準程序進行,並經表決通過。而多數學生事前卻毫不知情。學生對公共議題的冷漠,不僅讓自身意見無法即時傳遞,也凸顯校方和學生雙方溝通不良的隱憂。
針對近日台大興建人文大樓事件,台大文學院空間規劃委員會召集人柯慶明指出,校方已在三年內舉辦六次公聽會,其中包括兩次專家座談會和十二次籌建委員會, 他不懂為何參與聯署的師生現在才提出反對。台大歷史系學生薛翰駿即表示,提案在校務會議上採多數決制表決,因當時反對人數較少,提案才會通過。參與聯署抗 議,反對興建人文大樓的台大學生吳鑫餘也坦承,當初參與公聽會的學生人數很少,原因可能出在校方僅以電子郵件發布相關訊息。他認為校方雖然在事後將公聽會 的影片和會上討論的意見公布,卻不夠詳細和透明。儘管連署抗議炒得沸沸揚揚,台大大部分的學生現今仍對這件事漠不關心。吳鑫餘無奈地表示:「因為最 近新聞有被炒起來,不然其實大家討論沒有很熱烈。」
學生錯失溝通時機,同樣發生在政治大學校園內。十月底,政大總務處舉辦機車停車分區新政策公聽會,雖然政大騎車的學生為數不少,卻僅有五名學生參加公聽 會。政大駐警隊隊長蕭敬義坦言:「我們真的辦一些公開說明會,他又不來參與,他只能用揣測的、預測的方式,就會產生一些誤會。」正因為學生並 未在適當的時機了解新政策內容,往後才容易引起不滿和批評。政大學生會會長林家興表示,學生的生活多采多姿,平時只有少數人會關心硬性議題。他說: 「要去刺學生,刺到他們痛處,讓大家知道每件事情都很重要,大家才會願意出來關心這些公共事情。」
面對校方和學生之間溝通不良的情形,除了雙方皆須保持開放的態度,也要能理性接受彼此的看法。政大公共行政系系主任施能傑建議,校方可以提供開放式的網路 平台和論壇,使雙方的意見得以交流,提高學生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熱忱。此外,施能傑也認為,當校方舉行公聽會或說明會時,學生不願意參加反而在事後杯葛的行 為,是一種相當不負責任的表現。他說:「少數的意見除非你能動員足夠的聲音,又及早INPUT進來,我覺得才有道理啦。」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 廣告系系主任陳一香則強調,因為每個政策和活動的目標對象都不完全一致,先要了解溝通目標,再使溝通管道盡可能地多元。而校方在處理具爭議性的議題上,更 要建立雙方的互動機制。
現今國內大學校風自由開放,校方和學生都能站在對等的立場交流溝通。然而也因為學生的自主性高,在能自由參加各項活動的情況下,往往較不重視硬性的公共議 題,因而容易錯失發表意見的時機。若學生能培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習慣;校方在宣傳時也能善用溝通工具,兩者相互配合之下,在公共議題上才能更有效率地達成共識。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