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的七年級農夫陳君浩,夫唱婦隨享受種稻樂趣。
七十一年次的陳君浩,大學畢業服完兵役之後,毅然回到故鄉宜蘭投入水稻種植及稻種育苗。而在台北大都會長大的另一半鄭安琪,在君浩執著感召下,也放棄台北的醫護工作,跟著先生回到鄉下當起村婦。
【公民記者李清貴宜蘭報導】
出生在佃農世家,從小看著爸爸在田間工作,七十一年次的陳君浩,大學畢業服完兵役之後,毅然回到故鄉宜蘭投入水稻種植及稻種育苗。而在台北大都會長大的另一半鄭安琪,在君浩執著感召下,也放棄台北的醫護工作,跟著先生回到鄉下當起村婦。兩個七年級生,又都受過高等教育,夫唱婦隨從事農耕,在農業人口普便老化,年輕人不願投入種田的情況下,確實顯得相當特殊。
陳君浩的家在宜蘭五結鄉一處綠意盎然的宅院裡,這個近千坪的大宅院,是陳君浩的爸爸陳章楠花了二十多年時間,一點一滴建構出來的。陳君浩說,爸爸是一位努力工作,也懂得生活享受的人。陳家世代務農,原本只是自食其力的小佃農,在時空環境變化下,現在則是耕作面積將近六十公頃的「大佃農」,這裡面包含了自己耕種的十七公頃稻田,還有代耕的四十公頃。由於是大面積耕作,所以有機器代勞,不過,農忙時期的辛苦程度,如果沒有親身體驗恐怕很難了解箇中滋味。陳君浩表示,曾經有兩位大學同學很熱心,農忙的時候想來幫忙,雖然這兩位同學都屬於身強體壯型,但在經歷一天的田間操練之後,卻都打了退堂鼓。
其實,對於田間工作的辛勞程度,陳君浩早有體驗,因為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在田裏打滾。他說,種田雖然辛苦,但收成之後的成就感卻會讓他感到滿足。所以,從小學六年級開始,陳君浩就立志長大以後要繼承衣缽繼續種田。雖然陳君浩是家中獨子,但父親並沒有要他繼承家業,因為爸爸深刻了解當農夫的辛苦。不過,在君浩堅持下,一向開明的陳爸爸,對於唯一的兒子要回來跟他一起種田,倒也沒有太多反對意見。
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又有親身體驗,所以種田對陳君浩來說不會有太大困難,倒是怎麼樣把所生產的稻米銷售出去是一大考驗。因為如果走傳統的路線把稻米賣給糧商,不但利潤減少,消費者也不容易吃到無毒、沒有污染的白米。
為了拓展銷售管道,陳君浩曾經嘗試以發DM方式,到台北挨家挨戶將宣傳單塞到信箱裡。陳君浩認為,發一千張DM只要有一個收到的人有回應願意購買他所生產的稻米,這個動作就算值得。而事實證明,去台北發DM到現在已經三年了,當初收到DM,現在還持續訂購他們家白米的客戶,大約還有十多位。
除了發DM,陳君浩另一個行銷方式是到交流道擺攤。他用小貨車載著一包包真空包裝的白米,連同煮好的兩鍋米飯,到北宜高交流道底下擺起路邊攤,過往的車輛看到有人是用這種方式在賣米,覺得蠻新鮮,因而停車購買。這種路邊擺攤的方式維持了一陣子,後來因為警察前來取締而不得不另謀出路。除了在高速公路交流道擺攤,陳君浩也到遊客比較多的風景區以同樣方式賣他自己生產,強調無毒、以自然農法栽培出來的白米。
陳君浩原本就生長在務農的家庭,對於田間事務熟悉是理所當然,但來自大都會的另一半鄭安琪可就不一樣。鄭安琪說,她跟君浩交往七年,每年寒暑假都會跟著君浩回宜蘭,以前以旁觀者的角度,總覺得種田還蠻好玩,直到結婚之後真正下田工作,才發覺事實跟想像還是有些距離。鄭安琪表示,雖然辛苦,但因為是為自己在打拼,加上與公公、婆婆同住,公婆把她當親生女兒一樣疼愛,讓她充分感受親情的溫暖,所以她覺得非常快樂。
這一對七年級的年輕夫妻,樂於當個快樂農夫,他們堅持不噴灑農藥,以自然農法種出無毒白米,再以自己的方式賣給消費者。雖然當中必須不斷摸索、找尋銷售管道,但無形當中也累積不少寶貴經驗。對於種稻這件事,陳君浩夫妻有自己的體驗,他們兩歲的兒子取名「恩禾」,或許就說明當中的某些意涵。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