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技藝 蔡爾修「造神做鬼」
【記者林俊孝/雲林報導】
每逢農曆七月底,民雄大士爺廟<註一>都會舉辦盛大的廟會,為此廟方擺放各式紙糊神像,其中有一尊很不一樣的紙糊神像立於主壇,祂有著青面獠牙的面貌,並且身穿鎧甲、口吐烈火,恐怖的長相令現場群眾嘖嘖稱奇,祂正是廟中的主神大士爺<註二>。這尊神明只會在每年農曆七月底短暫地現身,便帶著眾鬼神在烈火中歸返天庭,但這陰森的面貌背後,卻深藏蔡家祖孫三代的記憶。
北港蔡家三代傳承大士爺紙糊塑像製作技法,目前由蔡爾修承繼這份衣缽,持續在祖業上奮鬥,但背後卻有著些許的不甘。蔡爾修表示:「當初就是不想接家業,才跑去唸書的。」但是當他完成學業、退役後,嚴厲的父親蔡錦清,便要求弟弟蔡爾容在承繼家業與讀書間做出選擇。最後,為了弟弟的未來著想,他儘管百般無奈,還是硬著頭皮接下這份使命。事過境遷,每當他回憶這段往事,蔡爾修已經不再氣憤,而是平靜地審視過去。
北港蔡家三代傳承紙糊藝術創作,最為知名的便是繪製大士爺臉譜。
記者林俊孝/攝影
蔡爾修獨自坐在房間的一角,繪製著手邊的紙糊塑像,數十年如一日。從懂事開始,他就不能像一般孩子一樣快樂地玩耍,必須在父親的威嚇下一筆一畫繪製著大士爺身上的鎧甲。隨著時光飛逝,即將邁入耳順之年的蔡爾修,全省每年百餘場法會,都會邀請他製作紙糊塑像,並在會場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儘管紙糊作品勢必面臨火化的命運,但他仍然樂觀而謹慎地創作,因為這些作品都承載著人們心中的慰藉,以及傳承老祖宗對於神、鬼的想像。
每位神明,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臉譜,大士爺有著一臉的湛藍,山神則是象徵大地的黃臉。蔡爾修打開紙盒,展示蔡家三代以來的創作,從半個世紀前源自對岸的小型陶土臉譜,到今日的大型紙糊臉譜,呈現了紙糊藝術的演變史。蔡爾修說:「很後悔當時愛學不學的性子,錯過了很多與爺爺學習技巧的機會。」這段往事,至今他仍難以忘懷。
傳承自對岸的小型陶土臉譜,是國內相當少見的珍品。
記者林俊孝/攝影
儘管蔡家紙糊藝術一脈相承,但不同的創作者,所繪製出來的臉譜也很不一樣,以土地公為例,蔡錦清所製作的臉譜,總是一抹嚴肅掛在臉上,而蔡爾修的土地公卻是溫暖地笑著,像極了此刻樂天的他。蔡爾修時常花上一整天來製作,有時還得忙到夜半三更,但一尊塑像不過才換得幾百元的價錢。儘管蔡爾修想轉行,但傳統紙糊供應商相當少,如果停業勢必對下游商家產生衝擊,因此,在沒有找到繼承人前,蔡爾修只好硬著頭皮苦撐,繼續在紙糊事業上奮鬥。民雄文史工作者黃春榮對於他傳承文化的努力讚譽不已,並希冀政府可以透過補助及輔導等方式,讓紙糊藝術得以持續傳承。
蔡爾修的表妹翁美華,年輕時便對紙糊藝術產生興趣,於後陪伴蔡爾修十多年的工作歲月,並戲稱自己學這麼久都還沒「出師」,對於蔡爾?的工作態度更是肯定不已,她讚佩地說:「蔡爾?儘管傳承三代的事業,但仍不斷地挑戰、創新,從過去的技藝中發明了許多新專利。」蔡爾修持續從枯燥的生活中,創造新的可能,並堅持著具有「人味」的紙糊創作。
蔡爾修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創作一尊尊的紙糊塑像。
記者林俊孝/攝影
蔡爾修傳承三代製作神明臉譜的技藝,儘管面對大時代的變化,他始終以正面、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由於尚未尋覓到「接班人」,他只好認真地保養好身子,期盼二、三十年後的民雄大士爺廟慶典,仍然可以看到自己創作的神明臉譜,繼續扮演撫慰人心的角色。
<註一>民雄大士爺廟:廟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但每年農曆七月廟方都會特別訂製一尊紙糊的「大士爺」神像,放置在廟內供民眾膜拜。
<註二>大士爺:又稱為鬼王,相傳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