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
Remaining Time --:-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當我們走在街上,經常會看到五顏六色的宣傳旗幟,但活動結束後,旗幟的生命週期也告一段落。透過賴懿容的發想,那些原本要被焚化爐燃燒成灰燼的旗幟,搖身一變成為別具台灣特色的文創商品。
賴懿容是提出旗幟再生的發想者,對她來說,旗幟再生是文化的意象,如果我們再利用旗幟,就會看到有很多很棒的包包、文創商品,或者是裝置藝術的創作。呈現出台灣不同的文字跟文化,用旗幟這個媒介來做台灣的小縮影。
而在製作過程中,不同於一般商品的製造,因為旗幟再生是二次創作,相較材質上的差異,旗幟版權才是創作的難度關鍵。過程中比較棘手的問題是製權,像是取用藝文活動的旗子,要經過生產者的同意跟授權,因為上面可能有藝術家的創作,不能整個圖形露出來,可能圖案的邊、某一個色塊,或者字也是一樣,不能讓別人看出他到底是哪一個廣告。
解決了版權問題,再來是製作過程。一個充滿特性的旗幟環保袋,背後其實需要花費相當大的心血去編製。除了要清洗,再來需要有人工去製作,賴懿容說到目前旗幟商品是讓身心障礙,或者是二度就業婦女去製作,但就不會像工廠的製造速度一樣,是速度比較慢的,而且他是獨一無二的。
廢棄旗幟轉化為循環經濟
旗幟在宣傳活動上是不可或缺的物品,賴懿容為了貫徹循環經濟的理念,在去年的「超越圈圈展」特別設計讓很多的小朋友去創作,拼成一個主視覺展覽布幕,後來將展覽的布幕改造成環保袋及零錢包,讓對於作品有興趣的可以購買回去。不僅達成零廢棄,也讓旗幟從行銷宣傳的角色,轉變為生活中的實用小物。
除了文創小物,賴懿容也希望透過作品,帶動社會大眾一同來參與循環經濟。在今年的「超越圈圈展」裡有一個展覽品是旗幟大衣,上面貼了很多來自於有春文化,或者是市集等等的展覽活動,賴懿容盼望未來可以有更多的人一起來共同參與,去引發旗幟再生的後續效應。
賴懿容用她獨特的方式,訴說著台灣的美好故事。透過展覽及手作活動,讓民眾親身參與其中。廢棄旗幟不再是沒有用的垃圾,而是生活中使用的物品。
淡江新聞 李品諭 嚴頌雅 楊皓翔 採訪報導
更多報導請看:淡江新聞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