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至2024年6月30日史博館

2023/08/25 15:02
78,269次瀏覽 ・ 5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2
檢舉

公民記者:朱水文

人們因著水而成為生命共同體,彼此命運緊緊相繫

8個機關、民間及研究單位歷時3年多的研究成果--

「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

2023年08月24日至2024年6月30日

臺史博4樓第3特展室展出

八田與一手稿「嘉南大圳工程計畫書」首公開

八田與一建造嘉南大圳偉大的水利工程,更是傳承百年的職人精神!

照片
照片

       展覽以「流域共構」精神呈現臺灣特有土地與水文的故事,來觀看雲林、嘉義、臺南土地上如何在百年前的遠見與大規模水利設施的建構下,讓這個廣大平原成為臺灣的穀倉。此精神也呼應今年度文化部所推出「文化創意博覽會」主題「野生臺灣」、「整個臺灣都是文博會場」的概念,臺史博以臺灣作為一座交會之島,呈現島嶼上土地與人民的故事,透過各種「相遇」來呼應2023年文博會主題,展開對「野生臺灣」意涵中,多樣、動態、並存、不可預期臺灣歷史多元的想像,來探討土地的相遇。

照片
照片

    

      「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帶觀眾從日常生活週遭的水圳、河川等水環境開始觀察,回顧百年來雲嘉南地區的水資源利用,是從清代利用自然環境地形的私有埤圳,到日本時代整併為區域型的水利系統;而當代則加入與環境共存、倡導水資源循環多次利用的永續觀。

照片
照片

      此展首次對外界公開臺史博於2020年在農田水利署雲林管理處發現,由八田與一署名的《官佃溪埤圳工事說明書》手稿,也就是嘉南大圳的工程計畫書。展覽呈現以八田與一為首的水利工事團隊,如何利用科學調查與數據資料,掌握地形、雨量等自然條件,並善用環境特色、就地取材,完成長達15,617公里、跨雲嘉南區域、供灌15萬甲地的大型水圳工事。而不容錯過的還有「百款水利人」,可看到當代分屬不同單位的水利人,在面臨和八田與一同樣的挑戰時,各自運用哪些儀器、工具,如何各司其職又緊密分工合作,除了專業知識與經驗傳承外,在他們身上更看到敬業的「職人」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持續默默守護臺灣的水資源。

照片
照片

      臺史博館長張隆志表示,「流域共構」特展呈現三大特色,首先,臺史博首次與高達8個來自官方到民間的不同單位攜手合作;再來,這也是一個關於水與環境跨領域的展覽,跳脫單純的歷史策展,臺史博在升格後積極致力於讓臺灣的文化暖實力被看見,這次展覽視角從當代全球性如水資源分配等迫切議題出發,正是與世界溝通連結最好的展現。

照片
照片

       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程家平表示,很高興可以看到從歷史脈絡出發,將科學及人文社會發展巧妙的連結在一起,讓大家透過展覽從理解環境到思考水的保存及利用,格外有意義。中央研究院GIS專題中心副主任兼執行長詹大千致詞表示,非常榮幸能夠協助嘉南大圳文獻史料的數位保存及活化,期盼在這個基礎上,未來能夠產生更大的能量。

照片
照片

       今年適逢曾文水庫建庫滿50年,展開歷史與工程的跨領域對話與合作,形成人文與水利共構的當代網絡。臺史博致力於臺灣水文化地方知識的公共化,不僅為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整理了4,500多件的水利史料物件,而研究團隊也在「國家文化記憶庫」中發表《從水頭到水尾》的嘉南大圳影音素材,並共同發表《大圳學學》數位刊物。

照片
照片

       這次特展將許多知識科普化,轉譯為易懂的互動遊戲與生動的圖繪插畫,也匯集團隊3年多來從共學、共筆到共展的成果。展覽中呈現臺史博不只從人文角度,帶領團隊以新視角重新看待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水環境,也促使水利人在過程中從歷史經驗與線索反思,找出因應當代水資源不足的解方。期盼在氣候變遷下能透過這次展覽,讓社會大眾更加重視水資源、關懷環境議題。

照片
照片

       臺史博集結合農業部農田水利署雲林及嘉南管理處、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及南區水資源局、交通部中央氣象局臺灣南區氣象中心、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臺南市官田國中、雲林縣山線社區大學、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等,自2020年嘉南大圳開工滿百年起,歷經18次的田野調查及21場工作坊,以及多達50場以上的研究讀書會與座談,以史料帶路,重返歷史田野探尋,進行走讀、考證,共同展開一連串的追水行動。嘉南大圳不只促進雲嘉南地區的流域共構,也讓土地上的人們因著水而成為生命共同體,彼此命運緊緊相繫。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照片

歷史博物館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