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 仁安社沿革薪傳(路)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624慶典前 夜練
可惜早期仁安社曾經發生火災 因此流傳下來的古物較少
仁安社社員 李衍源
仁安社社長兒子 陳學泓
我們這是晚上的7點半練習
到晚上的10點
只要沒有下雨我們就每天都有練
從農曆的6月10號的時候開始練
練到6月24
照片

大溪是一個好山好水
好有人情味的老城區
舊名大嵙崁
是淡水河系最上遊的河港
也是當時台灣最內陸的港口
是貿易通商的重要轉運港口之一
清明時期中國大陸移民到台灣
民間信仰及鎮頭(社頭)演出也隨之傳入
我們仁安社源自於大正十三年
西元1924年
開始成立的
當時由我們的庄頭的人叫李永武等人
一起就是聘請我們的北管先生
來練習我們的
當時的一個叫做子弟戲
然後他們就是來這裡做一些
就是北管的練習
這樣子那當初呢
就民國大概出期的時候可能就是
他那個經費比較拮据的
照片

所以呢大家大溪等都戲稱我們仁安社
叫做破布社
早期移民冒險渡海來台
面臨生存壓力
及各種天災與瘟疫肆虐
民間宗教力量
便成為民眾精神最大寄托
傳統演劇最主要的目的是酬神
當時社會缺乏娛樂活動
伴隨宗教信仰北館戲曲應運而生
便成為民間最普遍的休閒娛樂
其中以北館子弟戲最為興盛
大溪內柵地區居民大多以務農為主
地方士紳李永武等人
為關聖帝君聖誕千秋繞境
因感謝神恩
同時讓村民有娛樂活動
兼具聯誼機會而組成仁安社
並邀請北管老師前來指導子弟戲
成立時有講說大都是種田較多
那時種田的嘛有
啊都嘛做礦坑較多
礦坑啊擱種田做生意會較少
較早是這樣啦
這裡都是礦坑較多
做礦坑跟種田
大溪就像一本彩色繪本
每個社頭都有它的特色
而且認真著色
每翻一頁都是不同的色調
豐富且精彩絕倫
讓大溪擁有自己的艷麗風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