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身處異域到以泰北為家 孤軍後代傳承文化的努力和挑戰

2023/06/20 16:23
20,102次瀏覽 ・ 47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3
檢舉

【陳武欽、黃柏程、黃家安 泰國北部報導】泰北地區約莫百個華人村,是由國民黨孤軍在1960年代所建。居民大多是雲南人後裔, 他們因為國共內戰而流離失所 ,在山窮水盡之際,撤退到泰北地區。熱水塘新村位於清邁府差巴甘縣,是清邁府最大的華人村 ,也曾是孤軍第三軍指揮部的根據地。

「剿共大戰(國共內戰) ,人死(很)多喔。」第一代泰北華人彭周啟回憶,他在軍隊中負責辦喪事的工作,隨著部隊到泰北,至今已經50年了。孤軍到泰北後生活篳路藍縷,除了需要解決基本的生存需求,還得面對嚴峻的國際環境。1961年起國民政府切斷和孤軍的連結,孤軍實際上成為了沒有國家的難民。

熱水塘新村一新中學董事長張鴻才指出,孤軍和家屬因為難民的身分,在泰國的前30年只能在泰國政府指定的區域內生活,日常生活、就學、就業都受到限制。「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去中華民國 ,回去台灣。」 他表示,當時政府公費贊助泰北青年回台就學,並給予國籍。他說:「只要能回到台灣,從空氣人就變有國家的人了。」

為了取得泰國的身分,孤軍兩次協助泰國政府掃蕩盤據泰國北部的共產黨。經過多次戰役,孤軍犧牲慘重,最終泰皇核發國籍給剿共有功的泰北孤軍和家屬。張鴻才分析,除了泰國國籍,孤軍和家屬也得到泰皇授予的土地。

有了合法身分後,孤軍和後代們逐漸融入泰國社會,在泰國落地生根。

熱水塘新村的居民乘著台灣的經濟起飛,和後來中國大陸的崛起,以泰語、華語的雙語優勢,在大城市裡擔任導遊或從商。張鴻才指出,當時大量台商到泰國設廠,泰北華人到工廠中擔任翻譯等工作,能得到優渥的薪資。

新一代泰北華人雖然到泰國學校接受義務教育,但下課後依然會到熱水塘新村的一新中學學習華語,期盼透過扎實的華語文訓練,增加競爭力。「我們教育小孩子, 一定要說中文、寫正體字。」一新中學校長沈慶敏眼神熱切地,解釋一新中學的教學理念。

在一新中學的努力下,熱水塘新村的年輕人,依舊保持著說華語的習慣。但近年學生受泰國主流文化影響,學生使用華語的比例降低,對學生來說學習華語變得困難,老師在教學上也有同樣感受。

一新中學華語教師張若蘭解釋,隨著資訊進步,學生透過網路能接觸到很多中文影片或卡通,華語能力理應越來越好。但因為現在熱水塘新村的小孩子,日常生活中大多數時間都使用泰文,對學習生疏且困難的華語失去興趣。

除了講華語的時間減少,青年人口外移與隔代教養的問題,也讓老師在教學上更加吃力。沈慶敏分析,父母到外地工作,祖父母只能在工作之餘照顧孫子,是許多家庭的常態。這些孩子不服從祖父母管教時,就會和在城市工作的父母哭訴。父母因為心疼孩子,就會要求祖父母不要責備孩子,孩子因而被過度寵溺。「這樣的學生,在學校來講也是非常難管。」沈慶敏說道。

為了引起學生學習華語的興趣,一新中學的老師們設計有趣的文化課程,帶孩子搓湯圓、詩歌朗誦,期盼將華語融入有趣的課堂活動中。

「用唱音樂來吸引他們(學生)的興趣,他們才更能接受中華文化。」一新中學華語教師陳青芳在課堂中帶學生詩歌朗誦,希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強化文化觀念。一新中學學生官明唱大同與小康,他表示一開始看不懂困難的古文,但在老師的指導下理解了詩歌的內容。「我媽媽是華人,我也喜歡中文。」他開心地說道。

一新中學努力的傳承中華文化,希望新一代的泰北華人,不只要會開口講華語,還要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內涵,別忘了自己的根。從大陸到泰北,兵馬倥傯到安居樂業,泰北華人用自己的雙手和血汗,克服坎坷的命運和重重的阻礙。新一代泰北華人也將帶著前人的精神,繼續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