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院轉型 二輪電影消極競爭
【記者翁敏兒、顏資蓉/嘉義報導】
台灣戲院的從無到有,從全盛時期的七、八百家戲院,1970年高達826家,是台灣戲院史上之最;然而時至今日,全台只剩104家電影院,而且還持續不斷地遞減。在連鎖電影院集團的進駐和網際網路的包夾下,硬體設備不夠豪華、新穎的戲院,轉朝二輪電影院方向經營。而近期國片的成長,似乎也無法對二輪電影院構成顯著的影響。
嘉義市新榮戲院即是首輪轉二輪電影院的例子之一,它的前身為「大光明戲院」,六零年代也曾經有過一段輝煌的歲月,直至錄影帶和電視的崛起。轉為二輪電影院後的前幾年生意稍見起色,然而「網際網路」的發明對大眾的收視行為有了革命性的改變,同時,再次全面性的重創電影產業。
在七零年代的全盛時期,嘉義市曾有過十四家電影院,最後卻只剩「嘉年華影城」與「新榮戲院」兩家,但新榮戲院能夠撐過電影蕭條的年代仍屹立不搖,經營者對電影的執著與熱情是主要原因,以「賠錢也要做下去」的心態為經營理念。面對連鎖電影集團來勢洶洶,二輪電影院還是有其生存之道,普遍的做法是壓低電影票價,用不到首輪電影四分之一的價格就能看兩部電影,經濟又實惠確實能吸引部分觀眾,但大部分的觀眾還是會選擇設備豪華的首輪電影院,對連鎖電影院呈現消極競爭。
嘉義市新榮戲院是老戲院轉型經營,改為二輪戲院。
記者翁敏兒/攝影
對於紛紛關門的老戲院,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唐士哲表示:「戲院沒落是因為一般人使用的媒介,現在大多可以從電腦、網路和家電用品直接播放影片,因此,花錢到電影院看的人少了。」他認為由於時代變遷,電影院的沒落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對於已經關閉的戲院,他表示,後續應由政府出面處理,例如有些是國民黨黨產的戲院,應該要釋放出來,改建成國民戲院,由國民自己經營管理,或是保存下來。
而尚存的老戲院,面對各方面的競爭,經營越來越困難。針對如此的情況,唐士哲指出:「這些戲院應轉型成為較極端的風格,例如擁有華麗設備的大型電影院,像是華納威秀;或是可以結合博物館並專門播放藝術電影的特殊戲院,像是光點戲院。藉由不同的方式經營,才能夠吸引顧客。」
老戲院的轉型顯示著時代變遷,面對大環境的改變,老戲院勢必改變原本的經營方式,吸引不同的客源,以求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新榮戲院改為二輪電影院,成功地繼續營運,成為嘉義市唯一的老戲院。近三十年來,戲院一間間的消失,當年風光不再,倒閉的戲院有些改建成大樓,也有些保留了原來的風貌成為歷史建築物,更有些如新榮戲院的老戲院依舊堅持著。雖然,老戲院見證了時代的興衰,卻未必能見到更遠的未來。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