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加雄 用25年昆蟲研究復育螢火蟲onTV

嵌入:
文字-A A +A

【記者譚閔絨、楊蕙瑜、林渝茵/台北市報導】靜謐的夜晚,繁星點綴了夜空,在陽明山上也有一處「螢」光閃爍,這個地方是湖山國小。由於不斷開發導致前棲息地品質下降,經評估後確認湖山國小環境適宜,螢火蟲專家吳加雄撰寫企劃書,決心讓螢光再次灑落湖山國小。湖山里里長、國小師生與吳加雄花費15年從水源整治開始,一步步改善棲地,終於在2021年成功復育黃緣螢,讓從小住在湖山里的居民重回螢火蟲圍繞的場景,湖山里里長李秋霞也表示自己找回50年前的兒時記憶很感動。從事螢火蟲研究25年的吳加雄認為,這是螢火蟲保育中極具意義、也是他發自內心願意促成的事。

↑吳加雄介紹台灣螢火蟲種類與習性。照片提供/吳加雄先生提供

吳加雄與螢火蟲初相識

吳加雄目前是台灣生態樹藝協會的理事長,也是一家景觀公司名為樹花園的專案主管,平常在華梵大學以及文化大學擔任兼職教師,同時還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SSC物種存續委員會擔任台灣的螢火蟲專家代表。

吳加雄從高中開始就對動物保育充滿興趣,因此在聯考後他就將各種與生物相關的科系都排在前面,最後也成功錄取中興大學昆蟲系,並且在1998年畢業後順利考取台灣大學昆蟲研究所。1998年正是台灣剛開始進行螢火蟲研究並且本土學者參與的第三年,吳加雄表示:「國內螢火蟲研究是1996年開始,而我正好趕上了,我覺得只要是與昆蟲保護相關的題目我都願意做。」於是他便開始著手進行螢火蟲保育與研究。

台灣目前已知的螢火蟲種類約為60種,其中有2 8種為台灣特有種,其中黃胸黑翅螢、鹿野氏黑脈螢更屬於台灣保育類中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但是近幾年來,環境污染以及山坡地的過度開發都造成螢火蟲的自然棲地遭破壞以及食餌,例如蝸牛、貝螺消失。此外,螢火蟲發光是為了求偶,而都市化所帶來的光害卻讓螢火蟲無法順利交配,因為螢火蟲以腹部發光來吸引異性,光害會使螢光看不清楚因此導致螢火蟲無法順利進行交配。河川的整治不當,河岸變為護堤使得螢火蟲沒有遮蔽物無法產卵。家庭污水,例如洗衣排水、廚房用水,以及工業廢水所含的有毒物質、農牧業污染包含農藥都使得螢火蟲生態逐漸消失,晚上螢火蟲滿天如星光的盛況已逐不可見。

↑吳加雄介紹螢火蟲生態。照片提供/吳加雄先生

↑吳加雄與志工進行螢火蟲復育事前評估。照片提供/吳加雄先生

保育成型 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復育螢火蟲 

從1998年參與螢火蟲研究到現在,吳加雄成功在大安森林公園與木柵公園復育螢火蟲、將陽明山竹子湖的螢火蟲轉移至台北市湖山國小、提供高雄那瑪夏區居民關於螢火蟲復育的專業建議等等,並持續在台灣各地進行螢火蟲研究。如今,吳加雄已將螢火蟲的保育行動明確劃分成7個階段,而復育的類型也有兩大類型,第一種是專案型的全包工程,業主(大公司或公家單位)將螢火蟲復育交由吳加雄團隊全權負責,這是壓力最大的類型。

以大安森林公園復育工程為例,自2014年起吳加雄與其研究所指導老師楊平世教授等人組成團隊,第一階段進行人工復育可行性評估。接著第二階段開始棲地營造,依據螢火蟲種源的有無區分要改良棲息地或新創棲息地,由於大安森林公園內曾有水生螢火蟲一黃緣螢的種源,只是因為人為開發在棲地絕跡,因此在2015和2016年使用生態工法於公園內建造三區螢火蟲生態池,打造適合黃緣螢的生活環境。確認前兩個階段沒問題後,第三階段便開始飼養幼蟲,等待穩定進行第四階段野放。

第五個階段幼蟲監控,原先利用實地探查,至生態池畔檢查晚上螢火蟲是否有發光,後來發覺此方法效率不彰,改以螢火蟲喜歡的食物吸引牠們,若發現食物有被吃掉,代表螢火蟲能在地區存活下來。大安森林公園內的幼蟲在監控之下有順利存活,因此繼續往下一個階段推進。幼蟲順利長大為成蟲且數量穩定後,第六階段會舉辦賞螢活動,2016年大安森林公園復育黃緣螢成功後,之後每年4月及5月都會在公園內舉辦,透過活動同時進行解說與環境教育的宣導。最後一個步驟是持續維護棲息地環境,吳加雄表示,維護工作需持續好幾年,才能有穩定成效,因此在保育前六階段完成後,後續的維護也不能忽視。

↑大安森林公園成功復育螢火蟲畫面。照片提供/吳加雄先生

第二種復育方式是在社區成立「工作坊」,例如新北石門、萬里、烏來這些地方原本就有螢火蟲,由於人為因素或自然地形改變,以致於螢火蟲棲地被破壞,且當地的居民希望能讓小時候常看到的螢火蟲回來,吳加雄選擇工作坊的方式教社區的阿公阿嬤用簡單的手工復育螢火蟲,雖然至少要兩年以上才能看見螢火蟲出現,吳加雄仍從採集到飼養一步步帶領他們朝復育之路前進。

復育困難多 從中找回生命記憶

至於螢火蟲保育遇到的困難,吳加雄分為兩個部分:幼蟲疾病以及民眾懷疑的聲音。首先在幼蟲飼養方面,一開始發現成蟲不明原因大量死亡,經研究發現原因出自於一種叫「鐘形蟲」的寄生蟲,這種體表寄生蟲會寄生在水生螢火蟲的表面,雖不會直接導致螢火蟲死亡,但會造成螢火蟲長大後身體虛弱,進而產生大量群體死亡的現象發生,值得慶幸的是,如今這個問題已找到治療方法解決。

第二個部分來自民眾的聲音,一些在人為開發過程中消失的螢火蟲棲息地後來成為復育地點,當地民眾稱活了3、40年,甚至50年都沒有看過螢火蟲,因此對復育提出疑問,也有人關心復育螢火蟲是否會影響其他物種的生存等等,針對民眾提出的問題,吳加雄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利用客觀的資料與數據,讓民眾了解螢火蟲的出現與數量減少的原因,以及復育螢火蟲的困難,透過這種方式解答他們的疑問。例如,曾遇過民眾表示自己活了幾十年從來沒看過螢火蟲,吳加雄便找出早期文獻及地圖佐證,並向他們解釋螢火蟲早在居民還沒出生前便存在於地球,只是後來人為開發使得螢火蟲棲地被破壞、數量越來越少,因此不是螢火蟲不存在,牠們只是消失了。

此外,還有道德困境。吳加雄表示,有些建設公司合法承租林務局土地,並將其開發成露營區,破壞棲息地後卻又希望吳加雄能協助復育該地區的螢火蟲,吳加雄認為這種作法可能導致「在合法取得土地且開發後,只需要尋求專家協助把螢火蟲找出來就能彌補」的錯誤想法產生,他不願復育螢火蟲的工作淪為建設公司的贖罪券,因此他選擇拒絕。

除了螢火蟲復育遇到的困難外,吳加雄也分享復育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其中一個是關於陽明山竹子湖的螢火蟲遷移故事。有鑑於竹子湖一帶的螢火蟲棲息地品質下降,而該地區土地大多屬於私有地,無法由陽明山國家公園直接管轄,經過幾番尋找及撰寫計畫書後,得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資助,最終吳加雄決定選擇環境良好的湖山國小做為替代棲息地。透過湖山里里長、湖山國小校長與家長會長的幫助,成功在湖山國小地區進行螢火蟲野放。吳加雄認為,這次的遷移行動不僅讓陽明山螢火蟲有環境更好的新家,對於像湖山里里長李秋霞這些老一輩的人來說,復育螢火蟲幫助他們找回小時候的生命記憶,生活周邊重新回到兒時有螢火蟲圍繞的模樣,這是他很樂意促成的事。

螢火蟲復育計畫,吳加雄堅持做下去

台灣約60種螢火蟲之中目前能夠擁有完整的人工飼養與復育技術的種類只有兩種-黃緣螢以及黑翅螢,同時也是台灣較常見的螢火蟲種類。不幸的是在其餘的約58種螢火蟲中,有部分的螢火蟲甚至連雌蟲、雄蟲到底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由於基礎知識的欠缺導致連螢火蟲幼蟲的食餌是什麼也都不清楚。吳加雄表示:「欠缺這些基本資料,就沒有辦法發展出後續對應的復育技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在螢火蟲復育與研究的過程中都持續的與中興大學、台灣大學的老師們共同合作,特別是針對螢火蟲生物學的部分去進行探討,甚至也有與其他國際團隊一起探討,藉由對螢火蟲生物學有完整認知,才能夠有後續的發展和保育。

提到一般民眾日常能協助螢火蟲保育的方法,吳加雄希望導正大眾的錯誤觀念。賞螢時民眾以為使用紅色玻璃紙擋住手電筒光源,可以減少光害進而保護螢火蟲,但吳加雄說這只適用於20年前的鎢絲手電筒。一層玻璃紙對於現在的LED光源幾乎沒有實際作用,至少要包四層以上才能有保護效果。事實上,使用紅色玻璃紙的行為反而導致民眾隨地丟棄玻璃紙,造成棲地破壞的問題,因此吳嘉雄呼籲使用完玻璃紙後不要隨地丟棄。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不過吳加雄希望能慢慢將錯誤的行為導回正軌,除了民眾對於螢火蟲的觀念需與時俱進外,面對螢火蟲也不要任意捕捉。

↑吳加雄向民眾解說螢火蟲相關知識。照片提供/吳加雄先生

在未來除了多舉辦賞螢會、螢火蟲導覽會還有招攬志工之外,吳加雄最希望的還是能夠多多復育螢火蟲,因為他認為在過去復育螢火蟲的22年來,他成功將螢火蟲復育也,逐漸讓民眾相信螢火蟲是能夠透過復育技術再次出現於大眾的視野中。但吳加雄所堅持的是不能只有僅僅兩種螢火蟲品種被成功復育,台灣還有許多螢火蟲物種,吳加雄認為:「既然我讓這個社會相信螢火蟲可以復育成功,那我就必須去回應這個社會,我要持續做下去。」

吳加雄致力於螢火蟲復育,也希望能夠透過網路媒體的宣傳來讓社會認識到台灣螢火蟲的多元以及螢火蟲復育的珍貴。

採訪側記:

採訪過程中能夠強烈的感受到吳加雄博士對於螢火蟲的熱愛以及他對螢火蟲復育的用心,他也會跟我們介紹關於螢火蟲的知識還有民眾一些錯誤的觀念例如:手電筒包紅色玻璃紙,對於錯誤的觀念民眾又應該如何去改善。最後,我們非常喜歡這次的採訪,也很感謝吳加雄博士跟我們分享的經歷與故事。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2

加入時間: 2007.04.03

輔大生命力新聞

加入時間: 2007.04.03
4,167則報導
2,272則影音
708則OnTV

誰推薦本新聞

作者其他報導

2:02

教人重做遺失婚戒 何宣螢用金工保存回憶

2024-04-19
瀏覽:
423
推:
0
回應:
0
2:08

劉啟葦返鄉 用水簾溫室 立體化種香菇

2024-04-17
瀏覽:
2,509
推:
2
回應:
0
2:48

辦詩報、做廣播 府城舊冊店守護台語文學

2024-04-15
瀏覽:
2,764
推:
2
回應:
0
1:49

女同志出國生子 盼台灣開放同婚人工生殖

2024-04-10
瀏覽:
4,559
推:
2
回應:
1
3:10

李子銘用三種好菌 養無毒魚蝦

2024-04-08
瀏覽:
5,297
推:
1
回應:
0
2:23

不老棒球 八十歲球員揮出新人生

2024-04-05
瀏覽:
13,086
推:
47
回應:
0
1:56

林口有機村 種給自己吃的有機蔬菜

2024-04-03
瀏覽:
6,347
推:
0
回應:
0
1:43

輝耀有機農園 打造社區菜市場

2024-04-01
瀏覽:
6,907
推:
2
回應:
0
2:54

茂林牧場的友善雞蛋 快樂的雞生快樂的蛋

2024-03-29
瀏覽:
5,284
推:
0
回應:
0
3:00

排灣族夫妻翻新琉璃珠 荷蘭人越洋來觀賞

2024-03-25
瀏覽:
6,031
推:
0
回應:
0

吳加雄 用25年昆蟲研究復育螢火蟲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共12,790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86,952篇報導

12,790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