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宜蘭人˙宜蘭水 完整的水環境系統,維繫完整的生活與發展

2010/11/02 11:40
2,387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梅姬重創宜蘭,在一片缺水的危機感中,宜蘭面對的是未來暴雨頻仍的壓力,然而多水的命運還是從過去到未來也造就了宜蘭的豐饒與美感啊。如何在水貌多變的壓力下,將災害損傷減低,又同時保有資源與特色,其實也是所有的我們無法迴避的共同挑戰。人禾在今年宜蘭河川願景交流會上,拋出了一些問題,和大家一起討論,維繫宜蘭人與水環境美好關係的可能,值此分享,因為在梅姬過後,我們仍應繼續探討… …

 

河川願景,也是我們的生活願景。而影響我們的不只是地表的河水,我們的作為也不只從對河川看得見的影響而對水資源產生改變。也就是,河川願景,需要將水環境視為一個與社會環境一起動態發展的整體,透過對整體水系環境的關注,跨越科際分野,根據自然營力的運作機制,不斷地有依據得回饋調整我們的治理與經營,才有可能促成。

渾身帶水的宜蘭生活

從過去蘭陽平原的開發史,先民的遷移路線、與屯墾聚落的分佈,都與沖積扇特性上不斷改道變動的河流特性息息相關,歷次的大災害,也多脫不了作大水。近世城鎮的興衰,水運港口角色的轉換佔了大半;更現代橋樑工程的演進史,也隨著陸運大幅改變了鄉鎮之間的經濟依存度。

宜蘭的農漁業後在工業化的台灣仍有相當的份量,當然拜潔淨水所賜。沖積扇的湧泉造就了好酒、好米、水果醋、淡水養殖等等,離開市區常可享摸蜆兼洗褲的福利;遍布的湖泊埤塘,則自然孕育了極高的水域生物多樣性生態系;而還有因地理位置擁有來自太平洋火山系與黑潮所帶來的海洋資源,而與山海串連的河溪,也造就了淡水及海水魚蝦螺貝的生命臍帶;近海岸濕地上的水鳥,享用著山海交會創造的佳餚,將宜蘭視為東亞遷徙路線上絕佳的旅驛。

區位加上地形,像口袋一樣收納東北季風或颱風環流的水汽,創造了改變宜蘭發展史的林業,也使得洪水與暴雨沖蝕的壓力一直都顯現在宜蘭人的居住習慣上。近代堤防的修築一步步擴大了適宜居住與耕作的區域,幾次更超過防洪設計頻率的極端天氣,卻也提醒了複雜地形與全球氣候變遷加乘作用的新危機。

親水的經驗激發了宜蘭在空間設計上的獨特性,有更多有趣的公共空間順著水創造回來,依水而生的人際關係因而找了回來。親水的優勢也讓宜蘭在新交通時代成為旅遊的新寵,既有好水造就的農漁產業休閒化之後,帶來更多商機。而好生活好度假的誘因帶動的地產與旅遊商機,反過來透過對水的劣化,在我們還沒因應好的時候,悄悄傷害我們依水發展的基礎。

而沖積扇特性的水的流動與自淨的方式,以及過去宜蘭人善用水的技能,並沒有被重視。水圳一樣水泥化,取水的多元性逐漸消失,讓我們浮出海平面的河川運積作用,則逐漸被縮限在堤防當中,順水而下的砂石是資源或是災害?變成弔詭的淤積問題,而疏濬方式的設計與管理,也造就防災或釀災天差地遠的結果。

從一個目前沒有生活在宜蘭的人眼中,試圖理解這裡有些共同但仍各有個性的水域與宜蘭人的關係。我們會看到很多新的隱憂,但也相信宜蘭仍有推動新的水環境倫理的優勢角色,讓好山好水繼續成為在這裡發展與生活的利基。因此,共織願景時,思考了八個問題:從發掘關連與問題開始,發掘我們與水的新可能!。

維繫水水生活的可能



Q1. 能不能整體看待『水環境』,而非僅看『河溪』?

l            水循環跨越多個人為劃分的行政與科學,在自然力的運作上,彼此間相互影響,因此單看河川的保護治理,很難維護到我們期待河溪提供的功能。

l            水的循環過程中歷經的與造就的環境元素,都對水量或水質產生回饋影響。

l            水資源的取用,尤其在宜蘭,地面水不是唯一答案。尤其在歷經河道常態性的改變到現代築堤束河之後,水脈在地面上與地面下的分水嶺不一定相同,水資源的涵養以及污染,都可能透過目前的監測管制方式看不見的管道進行著,因此維護的範圍應該更全面而謹慎。

l            宜蘭人受惠於水的生活環境與產業,來自獨特又多元的水環境所提供的『大自然服務』(nature service),從取水、淨水、調洪、創造生產、調節氣候、交通、美的價值等等都涵蓋。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