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社區營造博覽會 體驗在地風情文化

2010/10/28 17:10
2,520次瀏覽 ・ 0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如何為自己居住的土地盡一份心力?透過社區營造的過程,用傳統的「技藝」為下一代留下「記憶」,保留社區漸漸消失的產物,如藺草編織、木工家具等手工藝品,十月二十三日在臺中縣立屯區藝文中心,舉辦「打造百年好合的社區營造嘉年華」,展示由文化局輔導的社區營造成果,內容相當豐富。


老師指導現場遊客編織藺草娃娃。(廖禹琁/攝)

【靜報記者 廖禹琁/台中報導】如何為自己居住的土地盡一份心力?透過社區營造的過程,用傳統的「技藝」為下一代留下「記憶」,保留社區漸漸消失的產物,如藺草編織、木工家具等手工藝品,十月二十三日在臺中縣立屯區藝文中心,舉辦「打造百年好合的社區營造嘉年華」,展示由文化局輔導的社區營造成果,內容相當豐富。

台中縣大甲鎮被稱為匠師的故鄉,「匠師」即是老師傅的意思,大甲鎮因臨近大安溪出海口,有利於藺草的生長,居民將藺草曬乾後,用來編織成草蓆和帽子等生活用品。曾阿嬤回憶起小時候躲空襲警報的時代,避難到防空洞時,她手中還拿著未完成的作品,繼續編織著草帽,這看似平凡的手工藝品,也成為她們經濟來源之一,老師傅刻苦耐勞的性格,用從小學習到的技藝來養育下一代的精神,甚至有人因此賺取一棟房子的成就。

大甲草蓆遠近馳名,其中以龍鳳草蓆手工最為細膩,因編織技法相當繁複,更被列為國寶級的藝品。近來消費者對草蓆等編織物的需求大減,大甲鎮社區營造小組轉向推動編織教學,從藺草的製作到編織,讓遊客親身體驗其中的樂趣,現場提供藺草娃娃DIY的體驗,小朋友都樂在其中。



木匠兄妹設計的木製童玩。 (廖禹琁/攝) 用敲擊植物產生的汁液,染印在布料上的體驗活動 。(廖禹琁/攝)



往後對於台中縣后里鄉的印象不再只有騎馬而已,后里鄉廣福社區裡有一對木匠兄妹,教導民眾製作一些簡單的木工藝品。其源自於一段故事,原本製作木器二十年的父親,於1987年創辦昌立木器廠,在極盛時期曾經有三十幾位師傅一起打拼,但後來大陸市場崛起,許多工作都被大陸便宜人工所取代,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命運。

木匠兄妹不忍心父親辛苦經營大半輩子的事業就此荒廢,決定返鄉振興父親倒閉的工廠,原本在台北廣告公司工作的木匠哥哥,從繁華的台北回到樸實的后里鄉下,重新整頓後,開始生產一些精巧可愛的書桌椅,還有木馬等玩具。

另一個特別的社區營造故事,是位於龍井鄉的御璽國寶住戶,管理委員會成員將洋蔥的汁液作為染料,推出植物敲染布DIY,讓社區住戶共同參與,目的是為凝聚大家的情感,加上每戶一菜的活動,讓大家不用花費太多時間,就能分享不同的美食佳餚。

社區營造小組的社造員施文生表示,他們沒有生活在山區,而是一般集合住宅,特別找出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植物來當染料,讓小朋友對於活動產生興趣,也加入自由發揮說故事等主題,社區透過這活動聚集了大家的情感。



利用龍眼樹木和果實製成的小木偶。(廖禹琁/攝)

台中縣霧峰鄉的桐林社區則是用龍眼木、龍眼殼和果實製成的小木偶,經由理事長黃坤河的巧思,變成小朋友爭相收藏的特色玩具。桐林社區營造的故事,經由舞台劇的方式呈現,故事敘述當地居民原本將貓頭鷹視成獵物,常常抓來烹煮,但經由社區營造凝聚了愛護社區資源的意識之後,規劃出與大自然共生的環境。

藉由這次的展覽讓更多民眾體驗這些地區的特殊技藝,現場有各個鄉鎮社區精心佈置的攤位,提供特色食物品嚐和手工藝品DIY等活動,並將農產品與文化資產結合的故事,用舞台劇的方式呈現。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