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從金邊市中心來到位於邊郊的貧民區,景色差異之大彷彿進入一個平行時空。回顧柬埔寨近代歷史,在惡名昭彰的紅色高棉(Khmer Rouge)統治下,曾是生靈塗炭之地,估計導致200萬人喪命。在內戰結束後,柬埔寨逐步開始重建並導入資本主義,顯著的成效是從1990年代起經濟迅速成長。受惠於經濟成長,金邊等都市也發展快速,光是過去20年來,柬埔寨首都金邊的人口便成長為兩倍。
光鮮亮麗的都市吸引了許多人從外省農村移居,除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更意欲在都市追尋脫貧致富的機遇。然而都市裡的工作機會有限,不足以在短時間內消化大量勞動力,房租更遠高於這些民眾所能想像,因此不少人非但沒搭上發展的順風車,反倒連找到棲身之處都有困難。於是,許多住民只能委身在市中心邊緣的簡陋建築,這正是首都金邊有將近300個貧民區的緣故。在貧民區生活的兒童和家庭身處極端貧困狀態,生活環境之惡劣和市中心的繁華形成強烈對比,也是發展不均與貧富差距的寫照。
2015年家扶基金會在柬埔寨設立直接服務據點,都市貧民區是柬埔寨中心的重點服務區域,其中一個服務社區是距離金邊機場大約20分鐘車程的安東社區 (Andong)。安東社區的歷史可追溯至 2006 年,當時位於金邊市中心的Sambok Chap 貧民區被政府選為預定開發的拆遷區域,上千戶家庭因而被迫搬遷到現址,最初這個區域幾乎是一片荒蕪,住房、水電、排汙下水道、防洪排水道、垃圾清運等等皆付之闕如,周遭也沒有學校或醫院等基礎設施,生活條件極為惡劣。部分居民也因為遷徙而失去工作和生意,經營小型生意(例如水果攤等)的居民必須重新開始;擔任建築工人的居民為了保住工作,每天必須付出高額的交通費用,通勤至少 24 公里前往工地。
由於政府持續推動都市開發計畫,近年這類強制拆遷貧民區的政策時有所聞。都市騰出了發展空間,窮人則失去了原本的家園。這類情況在柬埔寨並不少見,貧民區的住戶大多數不具備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少部分民眾則是因為紅色高棉等因素,相關文件或證明已在過往的動亂中付之一炬,難以證明擁有這些土地或是居住權。在都市更新後的金邊,如今坐落著一棟又一棟融合高棉風格與歐式風格的別墅,內部配備各項公共設施,與貧民區的樣貌有著明顯差異。相較之下,被迫遷至其他區域的貧民區民眾,生存權利與居住正義持續被壓縮,也讓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安東社區現有6個公社 (Commune,地方行政單位),各區的生活狀況不一。第1區受惠於國際組織以及非營利組織的的投入,生活狀況已改善許多,街道和房舍大多也有經過一定程度的修繕。然而對比第1區,一街之遙的其他區域仍是黃沙漫漫,雨季到來時更是泥濘不堪。柬埔寨家扶中心近年在安東社區拓展服務,除了基於永續思維規劃長期方案,也積極培力在地民眾,鼓勵民眾自發參與社區事務,戮力一同改善社區環境。隨著今年疫情和緩,中心重新啟動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合作計畫,與該校的「東南亞國際志工BAT團」共同推展了以安東社區據點出發的「夢想基地計畫」。自2月份起,帶隊的許倍銜老師(現為該校建築所副教授)在幾次工作坊中,安排志工隊的學生參與柬埔寨家扶中心為扶助青年所設計的青年構力(Youth Capacity Building)方案。在方案活動中,志工隊學生還有家扶青年共同激盪對於家庭、社區還有社區據點的想像,並透過3D設計軟體SketchUp來描繪出自己夢想中的家與社區據點。
該計畫的發起、設計和運作都導入了參與式行動的精神,冀望的不只是單方面、由上而下的給予或想像,而是能夠以人為本,與在地居民共同激盪出有效回應在地需求的行動方案。在討論過程中,柬埔寨家扶中心的扶助青年從個人經驗與社區視角出發,在想像中的社區據點加裝陽台與鞦韆,回應社區缺少安全遊戲空間的問題。在整個工作坊的過程中,我們從柬埔寨青年身上看見草根的力量和韌性,也深切感受到國際援助不僅僅侷限在有形的資源輸送,亦能透過軟實力的建構,逐步培力當地社群,進而形塑獨到的發展模式和社群力量。
在工作坊最後,柬埔寨家扶中心的同仁與陽交大的合作夥伴們體認到一個饒富意義的結論:「儘管在現實情境中,多數決策都來自捐助機構或是受政府資助的利益攸關者,然而若要真正落實在地參與的理念,由下向上參與(bottom-up participation)以及由上至下參與(top-down participation )必須同時並行。」 其中最為關鍵的挑戰是如何在創新的基礎上建立參與式工作方法,以真正實現永續、多方參與、理性共構等願景。回到柬埔寨貧民區的問題,我們也在共同參與、激盪與落實的過程,看見另一個可能。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