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漫」談嘉義 新觀點重新出發
【記者潘亭樺/嘉義民雄報導】
慢漫刊,一本半年出刊一次,主要以嘉義的小店鋪為販賣通路,用自己的觀點去紀錄有關嘉義的人、地方和生活,關心這裡的文化資產,用反思的態度去了解一些簡單、真實但卻令人感動的故事,也期待更多人能夠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重新認識嘉義這個地方。
慢漫刊很有個性地用自己的節奏發刊,用自己的態度去看待嘉義,執行編輯陳世岸認為,「慢」是一種節奏,這種節奏不是相對於快的概念,而是要找到自己的節奏感、用自己的步調去發掘嘉義的一切。
慢漫刊從2007年創刊至今,共發行5本作品。
記者潘亭樺/攝影
在慢漫刊裡,有著一群關心嘉義文化資產的工作者,對他們來說,所謂的文化資產不是古蹟、不是文史,而是有關社區以及生活的一切,從嘉義的每一個小角落開始觀察起,一個門栓、一塊招牌都有故事在裡面,用和其他人不同的觀點,去紀錄嘉義這個地方。在最新一期出刊的慢漫刊裡談到了東市場,陳世岸表示,一般人談到東市場都會想到那裡的美食,但慢漫刊換一個角度觀察東市場,記下屬於東市場的人、景色還有故事。
透過慢漫刊,這一群愛嘉義的人希望可以提供一個全新的觀點,用主流以外的角度發現嘉義的每一個角落,發現嘉義的不一樣,拋掉那些只是一味地說著嘉義好,或是嘉義落後的主觀想法,也不要用開發緩慢或是快速這種工商價值的觀念來看待嘉義,在陳世岸這群人的認知裡,也許嘉義是個落後的鄉下地方,但不表示這個地方沒有它獨特的美,一般的主流觀念裡喜愛新鮮的事物,喜歡汰舊換新卻因而掩蓋了一些價值,但陳世岸說:「要換的不是舊東西,而是舊觀點,要用全新的觀點賦予它們全新的意義。」就像在慢漫刊創刊號裡的幾張廢墟照,誰說這些廢墟不美,沒有它們的故事和意義?這一切要看你用什麼樣的觀點和想法去觀看它。
從2007年創刊到現在,透過讀者的口語相傳,慢漫刊找到了自己的讀者,中文四張獻文說:「慢漫刊改變了我這個台中人,尤其是生活態度,我喜歡慢漫刊所說的嘉義的慢。」身為慢漫刊通路之一的Daisy的雜貨店,老闆娘Daisy說:「這是一本很在地、很貼近嘉義的刊物。」慢漫刊就像一部以文字和圖片組成的關於嘉義的記憶,將文化和生活的印象與之結合。
本身的發行就是一種態度,慢漫刊每半年出一次刊,就連銷售通路也都很有個性,不在市面上的便利商店和書店販賣,慢漫刊棲身在一家家的小店裡,陳世岸表示,除了現實因素的考量外,放棄市面上的銷售通路反而可以讓更多不同的人發現慢漫刊,進而愛上慢漫刊。
慢漫刊之所以可以很有自信地說:「嘉義有慢漫刊,慢漫刊裡有嘉義。」是因為,慢漫刊記下了嘉義的大小事,也記下了在嘉義的生活態度,期待大家都能夠培養出自己的觀點來看待嘉義,看見嘉義平常被忽略的小角落,進而進行反思,重新認識嘉義,愛上嘉義。陳世岸表示,慢漫刊的目標就是要和嘉義的文化資產一起生存,永續經營。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