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造影:當代虛擬敘事」 用腦內影像創造虛構空間

2023/04/22 02:35
3,271次瀏覽 ・ 1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0
檢舉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所主辦的「造影:當代虛擬敘事」於前陣子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201-203展覽室展出,此次展覽主要是藉由五位不同的創作者各自以攝影、錄像以及影像裝置等呈現方式,反思影像本質,使創作成為體現「當代虛擬敘事」創作手法的具體參照。

記憶像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朝腦內襲來,「造影:當代虛擬敘事」以腦內影像作為核心主軸,這種記憶以影像方式出現,或是在夢中感覺到有影像流過,讓我們進入到夢境世界,帶出了影像的源頭其實是來自於人類共有的一種腦內影像的經驗,對此,策展人王品驊表示:

「藉由動態及靜態的影像作品,可以回溯到創作初期影像發展過程的靈感,以及引發作品的生活經驗的源頭,這些我們共有的時代經驗、社會經驗,如何在他們的創作過程藉由創造性手法,最後呈現在他們的作品裡面,這個是我在整個展覽裡面,藉由邀請藝術家跟選擇他們的作品想要在展覽中,讓觀眾看到作品的時候,能夠去回溯腦內影像的創造性時刻的一個方式。」

在此次展覽當中,策展人選擇了五位跨世代且仍在創作的創作者,他們身處不同領域,在作品傳達的特質上也各具特色,這便構成了此次展覽的多樣性。而透過這樣的方式,觀眾能夠深入了解每位創作者的創作敘事,進一步體驗他們作品所帶來的藝術元素與結構的魅力,這樣的體驗能夠讓觀眾更加豐富地感受到每位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訊息和意義,王品驊表示:

「當代虛擬敘事它其實是一個,我們在看到藝術作品的時候,往往藉由提供藝術家創作的時候的一些動機,或者是作品表達的一些形式,能夠引導觀眾去理解這件作品,那這整個過程呢,其實也就是透過語言的表達,然後讓觀眾進入藝術家創作的敘事的一個過程,那事實上每一件作品也都是藉由各種藝術元素的運用,然後跟元素的組織,然後形成一個表達的架構之後,被觀眾理解。」

最後,王品驊希望觀眾在欣賞作品的過程當中,能夠在腦內自主地產生多種不同的影像版本,她認為觀眾應該具有主動的選擇權來閱讀作品,並且保留自己對作品直觀經驗的喜好以及不同的詮釋角度,策展人和創作者對作品的看法和解讀對於觀眾而言,僅僅是作為參考資料,觀眾應該擁有自己對作品的獨立觀點,並與創作者和策展人進行交流,分享彼此經驗與看法。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張郁雯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