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垃圾為什麼會越減越多? 最新報告指擴大回收有限 台灣企業成循環表率

文字-A A +A

據最新的《2023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報告,全球一次性塑膠垃圾總量再創紀錄,既帶來汙染,也帶來氣候危機。細看報告內容,在塑膠回收規模擴張有限下,加強監管力道就很重要。而包含台灣廠商在內的石化企業做出重大的回收承諾,也扮演重要角色。

繼2021年《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揭露全球55%塑膠垃圾來自20家石化巨頭,定期發布報告的邁德魯基金會(Minderoo Foundation)今(2023)年公布《2023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2023 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除提出四個主要發現,也建議四類利害關係人採取行動,降低一次性塑膠垃圾和溫室氣體排放。

主要發現一:一次性塑膠垃圾總量再創紀錄

儘管消費者意識、企業關注度和監管力道不斷提高,2021年仍比2019年新增600萬公噸的一次性塑膠垃圾,總量來到約1.37億噸。雖然一次性塑膠增加的速度略見趨緩,但預估到2027前仍將新增1700萬噸。調查也顯示,生產一次性塑膠的前20大石化公司保持不變(圖一)。

圖一:2021年前20名石化公司產出的一次性塑膠垃圾量(百萬噸)。圖片來源: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 2023

主要發現2:一次性塑膠不僅造成環境汙染,也帶來氣候危機

2021年一次性塑膠從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註1]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相當於英國整個國家的總排放量(約4.6億噸二氧化碳當量)。而在一次性塑膠的生命週期中,有60%排放量來自於石油和天然氣,以及石化行業「上游」生產階段的活動(圖二)。報告指出,若要減排,機械式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註2])可有效減少至少30%至40%的上游排放。

圖二:一次性塑膠整個生命週期中產生的大部分排放物發生在「上游」生產階段的活動(線條表示不確定範圍的誤差)。圖片來源: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 2023

雖然「同等(on par)」回收(例如:使用包裝廢棄物來製造新包裝)是環保主義者接受的模式,但只有13%的食品和飲料瓶能夠被回收,即使加入「降級回收(downcycling)」(例如:將包裝廢棄物變家具)的範疇,回收量仍趕不上塑膠生產的速度。

主要發現3:未能快速擴大回收規模,只有加強監管才能解決市場失靈

2019年到2021年間增加的一次性塑膠使用量,是回收原料的15倍(圖三)。即使2027年預估新增300萬噸的同等回收能力(70萬噸來自石化產業),但比起6000萬噸新增的塑膠聚合物,全球的回收量能遠不及新增的產能。

回收未能擴大的因素包含:垃圾回收的成本、實現規模經濟的挑戰[註3]、影響品質和產量的汙染問題、缺乏清潔生產和回收所需的原料成分標準。

另外,由石油提煉的原始塑膠材料製造商,不太需要為其產品的外部成本定價,且享有價格或成本的優勢。因此,石化公司只會在經濟條件更有利的地區擴大回收市場(例如:歐洲、美國和亞洲部分地區,如圖四左側),因為這些市場的回收政策更加進步,也對再生塑膠的需求更加強勁,這顯示監管的力道影響著回收市場的推動。

圖三:原始化石燃料聚合物的增加是回收原料的15 倍。圖片來源: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 2023

圖四:前20大一次性塑膠製造產商對循環性的野心取決於該地區的監管力道。圖片來源: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 2023

主要發現4:遠東新世紀、Indorama Ventures等企業做出重大回收承諾

在這份報告中,可見到部分台灣廠商做出重大的回收承諾,甚至在評比中獲得最高分。

遠東新世紀在塑膠循環性評比獲得最高的分數B-,在2021年生產11%的回收一次性塑膠聚合物,承諾2027年將回收能力提升一倍,此外,他們也是少數幾間石化業者中,有專門的永續委員會來監督循環業務計劃的公司。排名第二的泰國Indorama Ventures,則獲得分數C(圖五)。

光這兩家公司就佔全球「PET瓶到瓶回收」 (PET bottle-to-bottle recycling)能力的 20%。代表石化公司在塑膠的循環經濟轉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這20間石化公司的塑膠回收承諾是長期的,然而大多缺乏如何部署回收技術等執行細節。

另有8間公司於近期宣示「到2030年至少20%產量是回收塑膠」的目標。與2021 年的調查相比,顯示整個產業更重視循環利用,但如果不透過行動和投資來兌現承諾,就可能存在漂綠的問題。

圖五:塑膠垃圾製造者指數中循環排性排名前10名

 

註釋

註1.

  • 「搖籃到墳墓」是一個線性思考,將一個產品比喻成在工廠生產而出生,在消費使用後變成廢棄物,進入墳墓結束它的一生。

註2.

  • 機械式回收(或稱物理性回收)意即生物基塑膠可以與其相同類型的塑膠共同回收循環再利用,例如:生物基PET塑膠可以和一般PET塑膠回收再製。

註3.

  • 實現規模經濟的挑戰:因投入塑膠垃圾回收提高初期投入的成本,造成投資回報沒有競爭力,公司與其股東就不願意投入資金,故此報告建議需要在多方面進行市場干預,以創造公平的經濟競爭環境,使回收能達到規模經濟並且擴大回收市場。

 

【參考資料】

1.環境資訊中心(2021年5月20日),研究首度揭露 全球55%塑膠垃圾來自20家石化巨頭

2.PLASTIC WASTE MAKERS INDEX

 

FB留言板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0

加入時間: 2007.11.14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加入時間: 2007.11.14
1,575則報導
1則影音
3則OnTV

作者其他報導

塑膠垃圾為什麼會越減越多? 最新報告指擴大回收有限 台灣企業成循環表率

搜尋表單

目前累積了192,523篇報導,共13,174位公民記者

目前累積了192,523篇報導

13,174位公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