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因應久坐生活型態甚少運動,加上大多學生使用3C產品的時間越來越久,可能會造成身體的體力不足以及心靈的情緒狀況,擁有充足的運動就不用擔心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在理性的需求和感性的情緒雙重建構下,更可以擁有運動習慣。
2019年一份經由中興大學以及台灣體育大學的聯合分析指出,台灣的青少年運動量皆不足世衛的每日60分鐘標準,其中以看電視、玩手機等使用電子產品,導致學生們拉長靜態行為,進而減少運動的時間。這種情況不只體力會下降,更可能會造成肌肉疲勞。健康的身體以及足夠的體力對於人體都十分有助益,而從運動中獲取的好處,文化大學運健系副教授祁業榮表示:
「那其實呢萬變不離其宗,運動的好處就是分成三大組,身、心、靈的健康利益,比如說身的部分就是運動以後,你有建立運動習慣體力好,體力好我們想要做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時候就很安全,要打球啦、要去旅遊啦你要從事什麼活動,都會有足夠的體力不會說上班下班一條蟲。那心靈的部分呢,因為我們去運動有時候會有些身心的,自我身心的對話或是跟別人互動,所以在心靈情緒上面都可以得到一個健康促進的效果。」
運動促進了身心靈健康,不過對於許多學生來說,漫長的學習已經疲憊不堪,沒有更多的心思去進行運動調節身心靈狀態,在培養運動習慣上,祁業榮表示:
「先要有一個認知說我為什麼需要運動,再來就是我需要多少運動,我喜歡甚麼運動,把這些自我的認識都認識清楚了以後呢,我們就選擇我們喜歡的運動,然後我們也選擇我需要的運動,這裡面需要有情感性就是我喜歡,還有理智性我需要,兩個結合起來之後在一個適當的運動的內容跟時間,這樣子我們就不用去擔心沒有運動規律運動的習慣,因為我們是建立在理智跟情感的兩個基石上面。」
透過理性以及感性兩種情緒的推進下,更容易了解自己的需求以及喜好。而祁業榮也提到以大肌群的運用及持續的時間做為標準,例如15到30分鐘有氧運動又或是短時間的激烈運動,對於情緒的改善以及化學品的戒斷都十分有幫助。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楊芯慈 採訪報導
PeoPo 討論區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