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厝的困「井」 居民的覺醒
【記者劉盈瑞/嘉義報導】
在嘉義市大溪厝擁有8口超過三百年歷史的古井,其中兩井位於馬路中央,近年因為政府為發展社區而拓寬馬路,決議拆撤馬路上的兩口井,但是古井附近的住家卻為了保留歷史的傳承及古早的信仰,與政府溝通,最後還是保留了屬於大溪厝的這兩口井,因為這件事更加深當地居民重視這些井的熱情。
位於馬路中央的大溪厝古井─鯉魚穴。 記者劉盈瑞/攝影
這8口井皆是鄭成功時期,來台漢人開拓而挖鑿的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仍保存的相當完善。古時候大溪厝的這些井除了提供民生用水外,也扮演了人際交流的媒介。古早依井而居的農民,有時會因為井水不夠而向隔壁井的居民借水來用,藉此增進彼此之間的交流,進而將大溪厝的居民團結起來。但隨著時間及產業的開發,原本大溪厝有十幾口以上的古井,但是因為有些井已不堪使用或為了土地擴建而填補起來,最後只剩下現在可以看到的這8口井。
位於馬路旁的另一口大溪厝古井─金雞穴。 記者劉盈瑞/攝影
現在自來水取用方便,所以當地居民已經不再使用井水,而原本古井帶給大溪厝的人際交流也漸漸流失。所以在去年社區一群熱心的居民自行成立了井色文化協會,結合當地官方社區營造協會,將大溪厝的歷史文化重新整理,拉回以往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文風情,拉近居民彼此間的感情。景色協會理事長邵祈誠表示:這些井對他來說是一種飲水思源的象徵,古井幫助這裡的人開發、生存,所以我們應當存著感恩的心,也不要忘記這裡的歷史。
因為社區的開發,道路的修整重建,原本的地理特色也為之破壞。原本依著古井道路畫出來的圖形為兩條鯉魚,在大溪厝居民眼中,是非常重要且具地靈意義的特色,然而為了使生活更方便,而改變了道路的配置,將原本的特色給扭曲,邵祈誠的太太感嘆道:本來很喜歡這樣特別的象徵,但是因為政府要發展也沒辦法。如今大溪厝只能在歷史地圖中,找尋鯉魚的蹤影。
時間帶來科技的便利性,使當地居民已不再需要古井,因而這一代的年輕人對古井的感情也沒這麼濃厚,但是,老一輩的居民仍謹記這些井曾帶給他們生活上的方便,靠著這些井水孕育出他們以及下一代。所以當地居民努力為了讓歷史的文化得以傳承下去,家家戶戶的爺爺、奶奶都將自已對古井的記憶講授給自己的孩子、子孫知道,以便他們能世世代代的保護這些井,並期望這些井也能永永遠遠的守護大溪厝。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