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生活的書篆藝術 蔡孟宸策展登場
▲明宗書篆主題展於高雄明宗書法館登場,圖為藝術家張天健作品《天江無盡舟自橫》冊頁局部(圖片來源:明宗書篆主題展)
顛覆傳統,書法篆刻竟能這麼潮!高雄市「明宗書法館」於12/18舉行「2022明宗書篆主題展」開幕式,展出十四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有平面、立體、光影、互動等形式的作品,吸引眾多藝文愛好者前往參觀。
策展人蔡孟宸在開幕致詞中表示:「書法、篆刻是表現漢字的視覺藝術,有深刻的人文內涵,但由於科技發達,手寫字逐漸被鍵盤輸入取代而脫離日常,如何透過書(寫字)、篆(刻印)元素表達現代人的情感、思想,以及時代流行、在地文化、社會議題,讓書篆藝術貼近生活,是展覽的核心。」
書篆結合異材質 視覺驚喜引人省思生命課題
展覽以「憶Memories」為主題,在「後疫情」時代,探討記憶(諧音「疫」)與生命、疾病、愛情、人際關係等課題。例如藝術家黃于榛以環氧樹脂做成防撞泡泡紙造型,結合層層堆疊的書法字,呈現「記憶」的糾葛複雜。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碩士許糴凡則用日式屏風書寫自創的《入米經》,模仿傳統手抄佛經形式,實則討論孤獨感與信仰的微妙關係。
▲藝術家黃于榛作品《記憶的泡泡紙》(圖片來源:明宗書篆主題展)
就讀台南應用科技大學的王仕郁以壓克力顏料彩繪出的「孤」漢字意象、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碩士王意淳則用雙面膠在宣紙上貼出「塵埃」二字,字形因沾染灰塵而從透明無色變成灰黑,反轉書法家慣用筆、墨的刻板印象,巧妙呼應「書法是一項時間的藝術」的話題。年紀最輕的參展者廖暐潔就讀臺灣藝術大學,她用燈箱結合攝影,製造出會發光的書法作品,令圍觀者讚嘆。
認知寫作+藝術表達 助創作者說故事
除了當下的視覺感受,如何讓觀眾更深入理解藝術作品?除上述形式、風格多元的作品外,策展團隊亦與「語屋文創」創辦人莊敦榮合作,運用認知寫作的方式來研發「藝術表達學」,協助藝術家闡明創作理念、引導觀眾進入作品背後的精采故事。
莊敦榮認為,當代藝術中,作品不再只呈現具象、直觀的視覺美感,而往往透過抽象、隱喻,具備反思與批判的功能,作為理解作品的陳述文字,將成為創作的一部分而更顯重要。
▲策展人蔡孟宸為前來觀賞的藝文愛好者導覽作品(圖片來源:明宗書篆主題展)
跳脫傳統框架的藝術表現形式,蔡孟宸、吳弘鈞透過策展,傳遞更貼近生活的書篆藝術。「2022明宗書篆主題展」展覽期間為2022/12/15-2023/1/12,歡迎想親近藝術的朋友參與:https://www.facebook.com/MTTE2022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