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買菸場 紀錄菸農的記憶場所
【記者 陳薇婷/台中報導】
位於台中市太平區東平里的太平買菸場於1955年興建落成,是臺灣省菸酒公賣局作為台中太平區菸葉收購處,向菸農收購、分級與鑑定、購買菸葉的場所。太平買菸場在1994年停止使用,在2013年,因此建築物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且見證多年來的菸草產業發展,登錄為歷史建築,並重新整修改造,目前為太平區公所管理以及維護,規劃成藝文空間。
太平買菸場的外觀。(攝影/陳薇婷)
兼具人情溫暖與公平交易的空間
早期太平買菸場的空間配置是根據菸農繳交菸葉的流程而規劃設計的,建築配置為南北向長方形的平面,其內部空間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鑑定區與打包區兩個空間,鑑定區的大窗朝向北方,有助於幫助鑑定人員判斷菸葉的等級;而打包區的空間為大而寬敞,方便菸葉堆置、打包及菸農休息,兩個空間以矮屏與鐵絲網作為隔間,讓菸葉鑑定和秤重過程公開透明,避免引起爭端,經過鑑定、估價、打包作業後,每包菸草上面都要註記重量與等級,在將分類後的菸葉由公賣局運至台中菸葉廠進行後製工作。
早期太平買菸場的空間配置。(攝影/陳薇婷)
時代變遷成為買菸廠的轉型的推力
太平地區自清末時期即為臺灣菸草的重要產地之一,在日治時期1905年時把菸草轉為專賣制度,所有的菸草耕作栽培區一律由政府指定與規劃,菸農必須取得政府許可才能耕種,菸草的價格也由政府訂定,以利嚴格控制菸草的生產與銷售,也增進國家財政稅收,其中台中太平地區以頭汴坑庄、車籠埔庄、太平庄為菸草栽種區。在1913年引進美國黃色菸草試種,為製造香菸的主要原料,而後在1936年開始大量推廣種植黃色菸草,以達國內自產自足的目的,以台中、嘉義、屏東、花蓮、宜蘭等地為菸草栽種區。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產量增加,各地開始種植菸草,台中地區當中以太平的種植面積最大,菸草品質也最佳,產量多,也促使當時的菸酒公賣局於1955年創立「太平買菸場」,作為向菸農收購菸葉之場所,在1960年,為太平菸草的全盛時期,種植面積為高達三百多公頃,也成為太平地區的重要經濟產物之一。
1970年代後,隨著時代變遷帶來的都市計劃改革及經濟轉型,大型工業廠商慢慢進駐太平,太平逐漸成為工業發展蓬勃的地區,受此影響,太平地區的菸草產業面臨勞力短缺與工業汙染等問題,種植的菸草面積也隨著逐年減少,許多種植菸草的菸農們都把土地轉變為小型加工廠,種植菸草的產量下降,產業也隨之沒落。1994年太平買菸場宣布停止使用,所有的菸葉交易移至霧峰買菸場進行,太平菸草產業也慢慢走入歷史。
太平買菸場自從停止使用後,淪為閒置空間,內部建築也因為多年沒有維護及保養,導致屋頂、牆壁等多處受潮、毀損。在地方人士及政府的多方努力下,2013年臺中市政府以「太平買菸場」建物為太平地區日治時期以來菸葉產業發展的見證為由,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於2017年重新公告登錄範圍,以維護園內的建築物,並啟動修復建築工程計畫 。
太平買菸場內部展示了菸草的歷史,以及介紹早期菸草所使用的器具。(攝影/陳薇婷)
讓藝術走進買菸場 讓歷史建築活化
太平買菸場於2018年對外開放參觀,場內除了展示太平菸草產業的歷史外,並包含藝文展覽場域,館內展示區域大致分為「菸葉演繹區」、「在地藝文展區」以及「陳庭詩紀念美術館」,「菸葉演繹區」為展陳昔日菸葉產業工具,如菸擔、壓菸箱等文物以及菸農紀錄片,聯同館外菸草種植示範區,讓觀眾透過文物、影像與植物,了解太平區菸葉歷史;「在地藝文展區」為展示太平在地藝術創作者之作品以及當地的懷舊老照片;「陳庭詩紀念美術館」為太平在地的國際級藝術大師陳庭詩一系列鐵雕與版畫作品,利用早期淘汰廢棄的農業用具來創作,重新組合藝術的意義,與修復太平買菸場的理念符合,並於此地展示。結合藝術與產業文化的歷史建築,透過修繕、活化,賦予建築新生命,讓老建築重現當年輝煌時刻,也讓參訪者認識、了解太平的菸草歷史。
園區內有展示當年買菸場的舊建材。(攝影/陳薇婷)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