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而生 文創園區盼永續發展
【記者 郭定璿、王思穎/嘉義縣報導】
阿里山上原有八個鄒族部落,但在莫拉克颱風侵襲後,部落居民搬遷到永久屋基地,是為逐鹿部落。在鄒族傳統中,逐鹿為攔截、圍捕梅花鹿的地方,現今則為阿里山公路的重要入口。鄒族人在逐鹿部落生活超過十年,運用文化資源發展觀光,期許更多遊客了解鄒族文化。
逐鹿文創園區 展現鄒族文化精神
走過莫拉克風災的陰霾,鄒族逐鹿文創園區在嘉義縣政府、原住民委員會以及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幫助下,克服工程延宕的困境,於今年九月開幕。
鄒族逐鹿文創園區總經理 Pasuya Tiakiana(鄭信得):「講到鄒族文化的精神,事實上應該是屬於分享,像這種分享的概念是來自於傳統的集體知識,集體管理的概念。」
歌舞展演表演者 Moo Yaisikana(石霖):「除了分享另外一個就是團結,先有團結,團結在一起後才能無私分享。」
鄒族逐鹿文創園區與逐鹿部落是一體的,強調將鄒族文化變成新時代的創意,期望這個產業能夠因應族人的需求,可以安居樂業,永續在這裡發展。
臺灣黑熊景點 談文化與保育
園區中最多人打卡的景點就是六米高的台灣黑熊,不僅在鄒族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具保育目的。
鄒族逐鹿文創園區總經理 Pasuya Tiakiana(鄭信得):「因為黑熊在過去鄒族人的觀念是天神的靈獸,一直到現代台灣黑熊在台灣是特有種,所以除了文化面,我們也在講有關生態保育的概念。」
優格哇舒劇場 鄒族歌舞表演
園區內的優格哇舒劇場,名稱源於鄒語「你的呼吸有沒有順暢」一詞,代表祝福對方身體健康的意思,是觀賞歌舞展演的空間。
歌舞展演表演者 Moo Yaisikana(石霖):「諷刺舞是我們以前出征打仗回來之後,在諷刺敵人,有點像毛利人出征的時候會有戰舞,我們是回來之後去嘲笑敵人。」
文化傳承 部落到文創園區
鄒族逐鹿文創園區總經理 Pasuya Tiakiana(鄭信得):「逐鹿以前是一個部落,這個地方變成部落裡面非常重要的支撐的一環,所以它必須是永久的,類似文化傳承一樣,變成是鄒族企業的傳承。」
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是原住民族需要面對的課題,鄒族逐鹿文創園區讓遊客對鄒族有更多的認識,使文化永續流傳。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