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後疫情時代 失眠引發焦慮恐難以避免

2022/10/21 16:49
2,012次瀏覽 ・ 2次分享 ・ 0則留言
PeoPo推 1
檢舉

後疫情時代,焦慮及失眠成了很多人困擾的通病之一。身理及心理健康上等問題紛紛被拿出來檢視,為了解焦慮與生活種種的關聯性,找出焦慮的根源並冷靜的解決固然重要,正視內在的心理情緒,是人人現今最重要的課題。

伴隨著疫情帶來生活型態上的改變,人類對生活感到迷失、焦慮、不安、害怕等,精神及健康紛紛出現狀況,面對焦慮人們通常會向朋友求助,嚴重的問題會向醫生求助,通常焦慮症的前兆為失眠、容易緊張等,對此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輔導老師吳怡薇表示:「如果他的不安擔心恐慌等等這些情緒狀態比較嚴重的時候,有個嚴重的指標是「失眠」,這個是大部分普遍人在情緒變化比較波動的時候,會比較明顯的症狀。再來是食慾,身理變化會較早一點出現,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出現心悸、頭痛、跑廁所、便秘等症狀出來,告訴這個人狀況不好,所以人不會無緣無故失眠,有失眠的時候就要開始正視自己最近怎了。」

再談幫助之前,吳怡薇也表示患者本身能否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很重要,在不同狀態下提供的資源也不一樣,主要關鍵在於敢不敢尋求幫助。 然而疫情時代的變化下,長時間隔離使得人們的心態變得更容易惶恐不安,這也是產生焦慮的關鍵,吳怡薇表示:「整個疫情的變化到現在,其實慢慢的會看到大家好像比較能夠接受所謂的「變化」,看得到大家學習到生活環境變化的彈性,會期待他們在後疫情的時候,應該是有個比較彈性的生活模式、樣態。所以我覺得大部分的人在後疫情時代的焦慮會是在面對新的變化,自己需要很快地適應這個社會的調整,可不可以很快的調適過來。身處在現代,我們要學著去掌握能掌握的東西,因為有太多東西是變化的,可是這也是沒辦法的,因為要因應整個世界的變動。在以後,試著讓自己跟上這樣子的彈性腳步之餘,也要更確認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讓自己每天對生活有一點控制感,要相信自己是可以度過這一段時間的。」

吳怡薇也表示若焦慮的情緒只是短暫的,找出自己的步調及節奏去調適不安感,並停止負面思考,只要專注於眼前事物就好,另外,運動也是最好恢復自己身心靈的補充劑。當發現自己出現失眠、心悸、不安等狀況,應立即正視它並勇敢面對,若症狀已經影響到生活模式了,就醫是最快幫助症狀減輕的捷徑。

以上新聞由華岡電台記者 吳冠誠 採訪報導

 

發言應遵守發言規則

回應文章建議規則:

  • 文章屬於開放討論空間,回應文章的議題與內容不代表本站的立場
  • 於明知不實或過度謾罵之言論,本站及文章撰寫者保留刪除權
  • 請勿留下身份證字號、住址等個人隱私資料,以免遭人盜用,本站不負管理之責
  • 回應禁止使用HTML語法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

公民記者留言請先登入